正 信 念 佛 偈 補 影 記 卷 中

 

  三明平等益二:一依義示,二依文示。

  初依義示二:一示益相,二通伏難。

  初示益相:

能發一念喜愛心  不斷煩惱得涅槃

凡聖逆謗齊迴入  如眾水入海一味

    上所以勸真實信者,為有平等益。因歸命一念,入正定聚,命終得涅槃果。

    「能發」者,有云:「對所發言」,此恐非!止言「對所發」,則為從自起之耶?為從他起之耶?不知其起源。

    今謂:「能」自然義,無功用義,如言「定而後能安」。今意謂:若能以願力不思議,發一念喜愛心,不斷煩惱,得涅槃。

    「一念」者,選主聖人(信卷)曰:「一念者,斯顯信樂開發時剋極促,彰廣大難思慶心也。」又「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 此文,本依《如來會》。《壽經》曰:「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此信心,起於名號,名號即本願。信心歡喜者,信心信樂,信樂即愛樂,與喜愛同心。又《大阿彌陀經》曰:慈敬心喜悅也。

    凡《大經》中,施歡喜愛樂言者,唯是弘願也。非安心決定者,不能喜悅。此信心歡喜,即蓮華開發相,以此愛樂心,至淨土,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信心者,信之之心,又即真實義,真如一實法故。利他故使人信,自利故真如海。於能所不二中,立能所,復入能所不二境,俱是一實真如海。如全水為波,又全波為水。大願清淨海,慈波常騰,大智寂靜真淵,定水常湛,若能歸入,即為一味。

    《觀經》曰「深心」,不曰「深信」。「大經」曰「深法」,不曰「深信」,文互顯。「徹到深法」故,心亦自深。下輩文曰:「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所謂「深法」者,弘願名號。非淺非深,曰之深,五乘不測其淵底。乘佛願力,任運而入曰之「真心徹到」。「乃至一念」者,指發願做佛心欲求往生之時節。

    凡言「信」者,有始、中、終:信佛教 佛願 不疑,是其「初」。信故歸命,是其「中」。歸命故為得生想,是其「終」。但一信字兼此三,全此三具一念。

    「歡喜」又有三義:得法故歡喜,歡喜故歸命,歸命故歡喜。初二義在「信」,後一在「行」。今取「信」一邊。「一念」亦通「信行」,今取「信」一邊。曰相「信行次第」,剋體「信行相即」。信心歡喜,多念相續則「行」。信心雖決,不遑相續則「信」。今以歸命一念,為「前念命終」;相續以後,為「後念即生」。取前「念命終」邊。

    信心歡喜即一念,不以此一念為「行」。付屬一念,即是「行」。《文類》釋之曰:「經言『乃至』者,兼上下略中之言,言『一念』者,即是專念,專念即是憶念,憶念即是正念,正念即是正業也。復『乃至一念』者,是更非言觀想、功德、遍數等之一念,就獲得往生心行時節延促,言乃至一念也。應知。」 此祖師釋「行一念」者:正宗一念,信具行;流通一念,行具信。信一念,言「顯時剋之極促」;行一念,言「就時節之延促」。言「極促」則取在「一念」,言「延促」則取在「乃至」。

    蓮師曰:爾時命延,自然及多念。今促故曰一念。雖行兼信,理實信先行。雖信行相即,以信為主,故曰相續信心,或曰淳一相續心。雖信行並行,唯見其信,不見其行。率行者信之職,不預行,故行不用策勵。

    問:願成就「乃至一念」,促多向一,似是「行」。何言信耶?況願曰「十念」,今言「一念」?

    答:是非對多之一,絕待不二之一也。若對多言一,則九念以上為多,唯一聲曰一。「行一念」是對多之「一」也,故言「就時節之延促」。信一念,自下向上,命延下卻屬上。善導曰:「上盡一形下至一念。」下至一念,歸命一心。上盡一形,相續稱名。故「乃至」言,含十念相續;又「乃至」言,行含信。「一念」言,信含行,不亙一遍稱念,不為無行。懷感禪師意,謂:願文「乃至」,自多向少;成就「乃至」,自少向多。此亦自下向上,其不可者,局十念故。

    問:宗家釋,有一念分信行者耶?

    答:有。《禮讚》曰:「至十聲一聲一念等。」(取意)「一聲」之外曰「一念」,非「信」是何?

    至心迴向者,如來至心。往相迴向願,若開之,亦有三信義。「信心歡喜」「信樂」。「乃至一念」「欲生」。歸命為何,唯為往生故,歸命含「欲生」意。「至心迴向」即「至心」。全此三在一念中。至心迴向,示「一念」元。

    問:歡喜愛樂,無歸命義,何得為真因?

    答:愛樂者,豈不歸命乎?知歸命在此中。

    「不斷煩惱」等者,明弘願速疾利益。《論註》(卷下)曰「不斷煩惱得涅槃分」,今但曰「涅槃」。《維摩經》曰:「不斷煩惱入涅槃」,《論註》文本之。《維摩經》意,謂:「達眾生實相無相,不斷煩惱,自證入涅槃理。」彼《經》不斷,猶自斷,自力斷故。今此「不斷」,斷而不斷,他力斷故。

    問:善導《禮讚》曰:「上輩上行上根人,求生淨土斷貪瞋。」又〈歸三寶偈〉曰:「橫超斷四流」,此義云何?

    答:《禮讚》斷,是「伏斷」,上輩行人不起貪瞋故。〈歸三寶〉斷,不斷為義,非強斷之,四流自斷絕也。故《本書》(信卷)曰:「言斷者,發起往相一心故,無生而當受生,無趣而更應到趣。已六趣、四生因亡果滅,故即頓斷絕三有生死。故曰斷也。四流者,則四暴流,又生、老、病、死也。」

    問:四流者。見、思惑也。分段生死,斷之得涅槃者,等二乘涅槃,何言「大涅槃」?

    答:淨土門意,先以出三界為初門,此中自有二種三界。故《本書》(信卷)引經證曰:「大本言:會當成佛道,廣度生死流。」又言:「會當作世尊,將度一切生、老、死。」已上 《涅槃經》言:「又涅槃者,名為洲渚。何以故,四大暴河不能漂故。何等為四:一者欲暴,二者有暴,三者見暴,四者無明暴。是故涅槃名為洲渚。」已上 既言「廣度」,明知兼二種。唯言「分段」,狹而非廣。又言「一切生、老、死」,豈止分段生死。又「涅槃所謂洲渚」,大涅槃非二乘涅槃。

    「煩惱」者,兼界內、界外惑,根本既盡,則枝末不待斷而斷。故《大經》(卷下)言:「永拔生死根本,無復貪恚愚癡。」 宗家曰:「究竟解脫盡根源」。故本願疑惑情,界外法執,二乘菩薩等,尚有故。信罪福者,以出分段為至極。其深信因果機,卻障弘願一乘信樂,故不能盡二種。

    問:此為現益,為當益?

    答:通二種。約現得涅槃分,約當益得涅槃極。

    「凡聖逆謗」者:

    「凡」謂凡庸愚癡,無出頭機。「聖」謂聖明智慧,有正真之道。由凡有差別,聖亦有差品,如經論諸說。

    「逆」謂五逆及七逆。

    「謗」謂謗法,撥無因果。此亦有二種:一謂毀滅世間因果,永墮三塗。二謂誹謗報土因果,永廢佛種。二種中,第二最重。以有礙了解,疑無礙佛智,墮曾婆羅頻陀羅等獄,無有出期。

    「齊迴入」者:

    「齊」之言「等」,平等義。謂雖上聖,不能自力至;雖下凡,得乘他力至。聖不聖,凡不凡,無大無小,無善無惡,皆乘如來弘誓入,故曰「齊」。

    「迴」者迴諸機差品,入一實無品也。

    「入」者,歸入及證入,取「歸入」邊。迴即入也,迴《觀經》差別品,向一實大道,故曰「迴」。約其平等心只是證入。

    問:迴何處?

    答:清淨處。約因「本願海」,約果「大智海」,因果不二故,曰「本願大智海」,曰「弘誓智海」。歸入本願海,速得大涅槃,故曰「疾得清淨處」,曰「能令速滿足」等。有:「齊」者存「齊上義」,恐非!聖而得入餘佛土。彌陀真土,雖上聖不能自力入,本為凡夫願故。「齊下義」,義有在。

    「如眾水入海一味」者:

    「眾水」譬諸機差別。

    「一味」者,同一鹹味。

    「海」者,本願大智海。

    言因,同一念佛無別道;言果,無有一二之殊別。故鸞師(論註卷下)曰:「願往生者,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本」者,不發信時。「今」者,信發得後。迴《觀經》機,向一實道也。大義門功德成就德,唯入一清淨句門。大願清淨報土,不云品位階次,故曰「清淨智海」,不宿二乘雜善中下死屍者,是也。又曰之「一清淨道」。一味之中,有種種法樂味,全種種唯一味,無種種雜穢,故曰「清淨」。非拂穢清淨,「淨穢俱亡」之謂也。此乃《大經》平等門也。

  二通伏難:

攝取心光常照護  已能雖破無明闇  貪愛瞋憎之雲霧

常覆真實信心天  譬如日光覆雲霧  雲霧之下明無闇

    此文,以《觀經》助《大經》,弘願益故。此通伏難,伏難意謂:一念歸命時,佛光明已破無明闇,何貪瞋煩惱,常覆信天?此未除惑之證,今通此難。

    「心光常照護」者,信發得以後相。

    「已能」等者,通兩句,進成前,退起後。此一行,自相向體,自行向信。上句,信後行之時相。下句,指信發得之相。「雖」一字,呼下句。信不發得,不預攝護。預照護者,破癡闇故。

    「攝取」者,《觀經》曰:「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此攝取之言,通二時:一在信發得時,二在相續時。

    初義:一念歸命時,契當佛智,佛智即攝取之也。

    次義:多念相續,佛慈攝受不捨也,此攝取護念義。

    「攝取」有真佛,「護念」在化佛。「攝取」在智慧,「護念」在慈悲。《大經》唯攝取為要,《觀經》、《彌陀經》護念為主。攝取「拔苦」義,護念「與樂」義。「攝取」第十八願職,其攝取相,在第十二願。「護念」,觸光柔軟之願職。

    「心光」者,約「攝取體」智,約「護念用」悲。悲智相即故,唯一智慧光,或唯慈悲光,佛心者大慈悲是故。

    「常」者,不斷相續義,此以常光攝故。他流有為「現起光」者非。

    「照護」者,照耀護念義。佛以大悲願,成大智果故。自「智」見之「常智」,自「悲」見之「常悲」。

    「已能」等者,「已」者對上句「常」字,指一念歸命時。

    「破」者,照破義,照觸照破也。

    「無明闇」者,不了佛智心,不是人知實相身、為物身也。光明照觸故,明信佛智,信佛智故,照破不了佛智根源。已雖能照破根源,枝末猶宛然在。枝末屬身,與身亡;根本屬心,心先遊淨域。樹心於弘誓佛地,故疑惑情融鎔盡,流情於難思法海故。還來生死根本,即是疑惑。疑而謗者,墮三塗獄;疑而不謗者,墮蓮華胎。故不盡變異生死,此非無明所為乎!

    「貪愛」等者,《文類》言「貪愛瞋嫌」,俱出〈散善義〉。「貪」謂貪求,「愛」謂愛染,「瞋」謂瞋奮,「憎」謂憎嫌。此等心,是人情之常,無日不有,其隱蔽信心,如雲霧然,故曰「常覆」等。此二句,法中帶譬。

    問:但言貪瞋,不言癡,為唯貪瞋而已存,癡亡盡?

    答:此就用著為言,理實非無癡。宗家曰:「我等愚癡身」,又曰:「生死凡夫,智慧淺短」,唯於一道見明,餘皆癡闇。

    問:一念斷盡無明,應即是佛,何有佛而起煩惱耶?

    答:此斷證,不亙言句,言之則背,不言昧,唯應信不思議妙斷。

    問:若爾伏而非斷,何言「斷」?

    答:伏斷名,有自力門,不與他力。約佛所見,安心決定處,斷三世了,故三世惑體一時消亡。眾生唯信不思議,不以後念為意,後時煩惱百千起,都如浮雲流水,有何根蒂。其實,非一念非多念之斷。亡三世於一念,三世宛然,一念中三世,而非三世中一念,三世即一念。一念斷,一念即三世;多念斷,唯信一法。枝末無根蒂,無數罪障,隨念即亡,貪瞋煩惱亦自微薄,指其本體故。唯使一生相續,臨終一念夕,超證大般涅槃,歸命一念即臨終一念,臨終一念即歸命一念。見一多相者,眾生妄見,何關佛陀。佛善巧,自一多相入,而亡一多。就一念則入真土,執多念則入化土。其實絕待不二一念,非一多相望一念也。若夫有心於滅罪,則罪不滅盡。亡罪福相,則罪僉然盡。實圓融不思議妙證,自然悟道之言,豈其虛乎!

    問:如台宗,雖開實相解,惑落待行;雖達無明即明,麤惡先落及細惑。見思未斷凡夫,不許入報土。今雖信佛智,唯是解了,無行何得惑落?縱得惑落,猶應見思,何輒言「斷無明」?

    答:彼自力,斷惑墮己分,如賤人雖知王事,其所為唯是賤事也。信佛願者,直為法王子,臨終一念之時,成一味佛果,何可思議!

    問:言一念既齊彌勒,彌勒貪瞋已全斷,何得言「齊」?

    答:彌勒雖見思已盡,無明未盡。眾生雖無明已破,貪瞋未盡,見思和無明除耳。此聖淨二門別,而至證妙果一也。

    「譬如日光」等者:上言「天」,今言「日光」,言似相違,理實無相違。高天色本玄,得日光即明;眾生心本闇,得佛光頓明。上所謂「天」者,得日光天。今「日光」,當天中之日光。光明神力,入眾生心,即為信心,光明即智慧故。高祖釋日光為信心,此信得光明之信,釋為光明,亦無妨。

    「雲霧之下」者:古釋為「雲霧之上」者,恐非!日光當天,則雖雲霧之中,不可為闇,況日光既出雲霧微薄乎!高祖曰:「世人唯謂夜明而日出,非夜明而日出,日出而夜明也。」當以此意知焉。

    問:《觀經》文,言「八萬四千相好,放八萬四千光明」,即是「色光」也,何言「心光」?

    答:色心不二,色光即心光。無邊光「心光」,無礙光「色光」。色心相即光明,色是顯慈,以慈悲動大寂定,影現安養界也。

  二依文示:

獲信見敬大慶喜  即橫超截五惡趣

此引經證上。《大經》(卷下)曰:「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是故當發意。」又(大經卷下)曰:「必得超絕去,往生安養國,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  「獲信」二字,潛「聞法能不忘」一句。「聞法」者,聞信此法也。「能不忘」者,專心信受,不放失也。《阿彌陀經》所謂「執持」也。

    「見敬」者,有多義。得信心者,每對佛形象,起恭敬心,故念佛者,於念念中,見彌陀故。又每聞名號功德,起見彌陀想故。聞佛名者,所以見光明也。故《大經》(卷上)曰:「無量壽佛光明顯赫,照耀十方諸佛國土,莫不聞焉。」名號在處,光明必隨;光明至處,必聞名號;光之所至,得法喜者也。又(大經卷上)曰:「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遇光」與「聞名號」,必是同一時,光明名號為外緣故。約「耳」聞名號,約「心」見光明,至其「聞信」,則同一時。

    「大慶喜」者,已得信心,往生必定故,勇於義為者也。此文又「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之意,重舉之加褒譽耳。《大經》(卷下)此次文,有「則我善親友」句,移之於下文,接「廣大勝解」之言,祖師巧略實奇哉!

    「即橫」等者,「橫截五惡趣」句,合「必得超絕去」句。略「往生安養國惡趣自然閉」文。「超絕去」者,所以往生也。「橫截」所以「閉」,「超截」音近「超絕」故,含二句意。祖師巧略,不可言奇乎!

    「即」者,速疾之極者也。

    「橫」者,不亙斷證也。

    「超」者,不從漸次也。

    「截」者,斬截惡趣途也。如斬木為兩斷,不復合也。

    「五惡趣」者,加人、天於三塗者也。

    問:彌陀願文,唯曰「無三惡趣」。又淨土有人天之名,何總謂五惡趣耶?

    答:人天善,三塗惡,三界相對法故。比淨土絕待之善,猶為惡趣,故貶曰「惡趣」,豈止人天乎!所餘善法,皆名雜毒。五惡趣者,即三界。勝過三界道故,曰超截。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猶化土因故。超過諸剎,其可知矣。

  四明褒譽相:

一切善惡凡夫人  聞信如來弘誓願

佛言廣大勝解者  是人名芬陀利華

    上言「五濁惡時群生海」,今言「一切善惡凡夫人」。此彰本願實機,言益通凡聖,言機局凡夫,此祖師微意。

    「聞信」者,即上「聞法能不忘」。

    「佛言」等者,依《如來會》文。彼文(如來會卷下)云:「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於彼法中,廣大勝解之者,當能聽聞獲大歡喜。」「廣大」者,廣大無礙義。「勝解」者,殊勝解了。得往相大信,解生死即涅槃者,廣大殊勝之解了。《觀經》所謂「於第一義心不驚動」者,彼猶自力機。此「發」超過一代之大信,「解」超過一代之大法者也,豈非殊勝解了乎!祖師亦言之「廣大無礙一心」。眾生者,狹小有礙心,託無礙光力故,獲得威德廣大信。若能得此信,煩惱菩提一味。此廣大心,即一心。故知:捨略從廣者,不得廣大;攝廣歸略者,即得此廣大。佛力難思,不可得而稱。

    「是人名」等者,以《觀經》助《大經》。二經雖異,褒譽是同,皆共明弘願益故。《觀經》曰:「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華。」蓮華多奇,宜喻妙人:淤泥不染故,華果同時故,獨立無枝條故,正色不妖艷故,實中亦有薏故。如是之德,不可稱言。眾生煩惱泥中,生此勝妙信故。心華開處,見正定滅度,故正定如菂,滅度如實,一心獨立,不拘餘緣,超出餘信故。如來真實之所賜,不由賢善精進所得故。佛度眾生心,生眾生願作佛心;此願作佛心,亦具度眾生心。故如來清淨三業,為一名號,曰之「正覺華」,眾生信,從此華出故。信而行之,如來清淨三業,薰行者三業。此名號本無名無相,為使眾生知之,發此名願故。稱名者,如來法界身,與名入眾生心中,具「名體不二」德。故佛無量功德,歸無量壽一德。一心信受,如來功德,浹洽其心。善導褒譽(散善義)曰:「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託佛願難思法,極惡最下機,為極善最上人;信超世希有法,凡庸鄙劣之身,為希有最勝人。如來為說此法,出興於世,出方便假門,住佛五德。佛者,即阿彌陀佛。「五德」者何?謂「住奇特法、住佛所住、住導師行、住最勝道、行如來德。」此五德,前四住智門,後一悲門。全悲智,唯一涅槃,此即彌陀妙果。眾生由往相度眾生心,獲得此願作佛心,此願作佛心,具足度眾生心。此以橫超金剛大信,為證大涅槃真因,往生成佛,成此五德,如釋迦牟尼佛,故曰「則我善親友」。

    「人中希有人」者,當「住希有奇特法」故。「人中上上人」者,當「住佛所住」故。「佛所住」者,大寂定,涅槃,無上上真解脫。「人中好人」者,當「住導師行」故。好人能為人模範故,是乃有化他德也,猶屬自利。「人中妙好人」者,當「行如來德」故。「自利利他滿足」故曰「妙」。「人中最勝人」者,當「住最勝道」故。

    極惡最下惡人,遇善知識為說妙法教令念佛,麤人卻妙法合,為妙人蓮華。鷲峰妙法,法妙而人猶麤,遊於四方至道場故。念佛一乘,法妙而人亦妙,坐道場生諸佛家故。往相大行者,阿彌陀佛,「阿彌陀即是其行」故。此阿彌陀佛,即持「南無」二字。往相大信者,即「南無」二字。南無歸命即合阿彌陀佛,只一選擇本願行信,即成機法。「機」南無阿彌陀佛,「法」南無阿彌陀佛。豈非圓融不思議願海乎!

  五結難信相:

彌陀佛本願念佛  邪見憍慢惡眾生

信樂受持甚以難  難中之難無過斯

    「彌陀佛」等者,此選擇本願行信,正信念佛體。上言「本願名號」、曰「彌陀本願海」,下曰「如來本誓」、曰「橫超大誓願」、曰「他力」、曰「圓滿德號」、曰「本願大智海」、曰「選擇本願」,皆一體異名也。

    「彌陀佛本願」者,簡餘佛本願。餘佛亦有願,故餘佛本願比今佛,猶不深法。故《大經》(卷下)曰:「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如來興世說此經,上已述畢。

    「彌陀佛本願」五字,簡諸佛、菩薩、善知識之難。《大經》言「此經」者,即此「本願海」也。三輩諸行、五惡五善,是非本願故。諸佛經道,猶不得聞。菩薩勝法、善知識勝法,猶可得聞。此本願,無上上真解脫法,無量億劫,難得難聞。諸佛之經道,非易聞,比於弘願猶為易,亦非難聞。難聞得也。難聞得故,不生信,卻為疑謗,信謗皆為緣,遂成真解脫。此約流布地釋,不流布處,億劫難遇 「難中之難」言,可不信乎!

    「邪見憍慢」等者,此含「疑而謗者」與「疑而不謗」。疑而謗者,三塗之機。疑而不謗者,化土機也。雖疑本願,猶信罪福,罪福即「諸佛經道」。三輩諸行「五惡五善」是也,亦稱名多善根是也,經取自力稱念也。《觀經》深信因果機,此等皆非本願當機也。

    「邪見」者,撥無因果,是所謂「疑而謗者」。又解行不同邪雜人,此所謂「疑而不謗」者也。

    「憍慢」者,自高曰憍,凌他曰慢,此通途非器。又修雜業者,名憍慢人。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

    「惡眾生」者,《經》曰「弊人」。弊「弊惡」義,又弊「疲弊」義。無金剛宿因羸劣機,若就此義,則邪見憍慢即惡。

    問:撥無因果,自高凌他,宜名惡。勤修餘行人何得名惡?

    答:是痛貶之言。如《大品》不依《般若》行貶為邪迴向。又如龍樹謂迦旃子為生死人。法相呼空宗,為不可度者。宿世見諸佛,今聞正法;清淨有戒,今信此法。明知:諸佛經道,清淨戒門,猶此經之前方便。冀諸行者,迴邪信行,向正信正行。祖師此言之,結「正信念佛」義也。

  此下第二引祖釋證三:一總示,二別列,三結勸。

  初總示:

印度西天之論家  中夏日域之高僧

顯大聖興世正意  明如來本誓應機

    《本書》序曰:「西蕃月支聖典,東夏日域師釋,難遇今得遇,難聞已得聞。」與今意同。

    「印度」西天等者,印度即西天,舊曰乾豆。曰身毒,曰乾竺,曰天竺,皆是梵音訛也。印度中天正音。此曰「月」,月有千名,是其一也。謂佛日雖沒,而賢聖繼踵,如月之照臨,故名。在漢土西故曰「西天」。

「論家」者,猶言「論主」,有家必有主故,謂造論為家名者也。即龍樹、天親是也。又或通餘。

    「中夏」者,漢土也。梵云晨旦,亦曰支丹,云支那,音變也。此翻思惟。彼國人,多思惟,故依吾典。天竺曰中國,漢土人以其國為「中夏」。「夏」大也。漢土人謂其國,自大也。

    「日域」者,吾邦也。字出《文選》。

    「高僧」者,德高之稱,古云名僧,故有「名僧傳」。然有名而不高者,今取名而高者。即東土三祖,吾邦二祖也。又通餘。

    「顯大聖」等者,說餘行餘善者,傍意也。唯以說念佛為正意。其正意,至經道滅盡顯。龍樹分難易二道,取彌陀名號為易中易,自歸願安樂。其言(十住毘婆沙論卷五易行品)曰:「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又作『彌陀讚』曰:「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華開即見佛。」天親,自歸無礙光,自歸為度群生也。其言(淨土論)曰:「觀佛本願力」等,皆顯興世正意者。餘准而知。

    「明如來」等者,說彌陀如來本弘誓願能應末代劣機也。本願,本為劣機而起,宜乎應劣機也。龍樹,分難易不云機堪不。而好易者,為機不堪。故鸞師粗述之(論註卷上)云:「於五濁世無佛時,求阿毘跋致為難」等。天親(淨土論)曰:「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眾生若不可「共」者,何言共,見其可共,故曰共。蓋是韜上聖之德,齊下凡之愚,如達多闍世造五逆,韋提願安養往生也。鸞師(論註卷下)曰:「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又釋「普共諸眾生」文。

    問曰:天親菩薩指「共」何等眾耶?

    答之:引《大經》成就文,乃《觀經》下品生文,證惡人為淨土實機。道綽禪師(安樂集卷上)曰:「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駛雨。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善導明《觀經》所被機曰:「何機得受?答曰:解有二義。一者,謗法與無信,八難及非人,此等不受也。斯乃朽林、頑石,不可有生潤之期,此等眾生,必無受化之義。除斯已外,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以上玄義分) 源信僧都(往生要集卷上本)曰:「往生極樂教行,濁世末代之目足也。道俗貴賤,誰不歸者。但顯密教法,其文非一,事理業因,其行惟多。利智精進之人,未為難,如予頑魯之者,豈敢矣。」吉水曰:「吾是不被烏帽子士夫,十惡法然房,五逆法然房,以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也。」此等皆明「本誓應機」者也。除之外,文證非一。人師無量,取其切明弘誓者,選為七祖。列如左:

  二別列七:一龍樹,二天親,三曇鸞,四道綽,五善導,六源信,七源空。

  初龍樹二:一明懸記,二明釋化。

  初懸記:

釋迦如來楞伽山  為眾告命南天竺  龍樹大士出於世

悉能摧破有無見  宣說大乘無上法  證歡喜地生安樂

    此本出《楞伽》總品。彼《經》:「大慧菩薩問佛言:佛滅度後,誰能持法藏者?如來告言:善逝涅槃後,有人能持此法。於南天國,有大名德比丘,為龍樹菩薩。宣說於我乘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言「大乘無上法」者:真言行者,謂為密法。准之。自三論言之,宜言三論。約當宗,正是念佛三昧之法。已自歸生安樂故。

    問:密家曰:往生淨土之因,無過持咒,生安樂理宜然。何強為念佛耶?

    答:龍樹言(十住毘婆沙論卷五易行品)曰:「阿彌陀佛本願如是」,既言「本願」,是念佛何捨本願取餘行。若言念佛者為下機,菩薩不爾。《大經》明菩薩往覲,何言「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明知:龍樹自行,在念佛。「我乘」者,猶言「自乘」,佛隨自意。自覺聖智境界,如來本乘之出,故曰「我乘」。是如來所乘之寶乘,亦曰「佛乘」。《法華》所謂「我法」者是也。《大經》亦曰「是法」「我法」等。《觀經》又曰「妙法」。名雖異,但是如來本願力。

    「釋迦」,具曰釋迦牟尼。此曰能仁寂默,又曰度沃焦。

    「如來」解如前。

    「楞伽」此曰不可往,在執獅子國海中。

    「為眾告命」等者,為大慧菩薩等諸大眾告命也。告,報也、啟也。命,教也、道也、信也、使也。告命:「報之使知也」。

    「南天竺」者,所生之處。

    「龍樹」者,梵曰那伽阿賴樹那,此曰龍樹。樹生生身,龍生法身,故曰龍樹。謂:於樹下誕,其性聰敏,自謂「一切智人」。龍傷其上慢,引至海宮,見宮大藏,意懷愧赧。得諸大乘不流布於此者歸,大教於此振起。又傳,開南天鐵塔,得密乘。雖顯密雙弘,意在淨土。鸞師敬之如佛,《論註》初引二道判;《讚阿彌陀佛》,別禮今師。盛大光明,甚德可知。

    「大士」者,或名菩薩,或名佛。今菩薩,如世俗所謂大丈夫。「士」者事也,「大」有事用,謂荷擔群生,出三界故。

    「出於世」者,出現世間也。

    「悉能」等者,無不加斤斧也。「摧」之言碎也,碎粉諸強剛者也。所謂「強剛」者,「有無見」是也。佛前佛後蔓衍為害者,唯此邪見。佛在佛自摧,及乎其滅後,碎者定是誰?小乘之士,哅哅猶不知自陷。龍樹大士出,併破小乘見解,使之歸向大乘。又分以二道,使人捨難行入易行,自為之前導,彰其隨自意。「破有無見」者,意在彰「平等覺」。

    「宣說大乘」等:宣,演也、述也。大乘者,大之言一也。當體為義,非八萬四千對待法。〈散善義〉云:「諸佛教行,數越塵沙。稟識機緣,隨情非一。譬如世間人,眼可見可信者,如明能破闇,空能含有,地能載養,水能生潤,火能成壞。如是等義,悉名待對之法。即自可見,千差萬別。何況佛法不思議之力,豈無種種益也。隨出一門者,出一煩惱門也」等。此隨機差別待對之法,宗家釋,雖似以淨土攝待對之法,意存絕待不思議義。約要門,猶對待部類也。約弘願,絕待不思議法。今言「大乘無上法」者,即此弘願門;所謂「無上殊勝之願」,此本「大義門功德成就法」,一乘清淨無量壽法,所謂「悲願一乘」是也。普奉勸諸行者,須捨聖道權假方便,歸命此悲願一乘。龍樹尊已歸命,我等奚為者,可不歸命此悲願耶。

    「證歡喜地」等者:約聖道門,十地初也。約淨土門,信心歡喜之位,即不退之位。龍樹因信心歡喜一道,速登不退位,命終後往生安樂國土也。

  二明釋化二:一明化相,二出釋文。

  初明化相:

顯示難行陸路苦  信樂易行水道樂

「顯」言明也,「示」言視也。分明說出,使人視之。「信樂」者,解如前。今使人信樂之也。

「難行易行」等者,此龍樹判釋。初分顯密二教,今分難易二道。合顯密二教,為一難行道。指弘願真宗,為易行大道。《十住毘婆沙》(卷五易行品)云:「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勤行精進」者,自力行也。

「信方便易行」者,他力行也。

解「信方便」,自有二義:一信即方便,二信之方便。

「信即方便」者:此信,利他真實信樂故。曰悲願信樂,曰迴向信樂。使眾生信者,即如來真方便。

「信之方便」者,「方便」猶言「力用」。謂:眾生相續行者,信之所導引,信之力用。此信生,亦願之力用,由信願力故,有自然相續行。任運行,故曰「易行」。易行者,無功用義,對勤精進策勵。故真實信心稱名,是也。

又《十住論》(卷五易行品)云:「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如《寶月童子所問經》阿惟越致品中說:乃至 西方善世界,佛號無量明,身光智慧明,所照無邊際,其有聞名者,即得不退轉。乃至 過去無數劫, 有佛號海德,是諸現在佛,皆從彼發願,壽命無有量,光明照無極,國土甚清淨,聞名定作佛。乃至 問曰:但聞是十佛名號,執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更有餘佛、餘菩薩名得至阿惟越致耶?答曰: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更有阿彌陀等諸佛亦應恭敬禮拜稱其名號。今當具說無量壽佛。世自在王佛、乃至 是諸佛世尊現在十方清淨世界,皆稱名憶念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以偈稱讚:無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我今身口意,合掌稽首禮。乃至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乃至 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應時為現身,是故我歸命。彼佛本願力,十方諸菩薩,來供養聽法,是故我稽首。乃至 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十方現在佛,以種種因緣,嘆彼佛功德,我今歸命禮。乃至 乘彼八道船,能度難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禮自在人。諸佛無量劫,讚揚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歸命清淨人。我今亦如是,稱讚無量德,以是福因緣,願佛常念我。」 此龍樹尊,明易行者也。

    問:若依此說,易行言,不局彌陀名號,泛通十方諸佛。今安偏取之於彌陀名號耶?

    答:解之有多義。此中有為凡者,有為聖者。為凡者,「若人欲得不退」以下文是也。為聖者,「若菩薩欲於此身」以下文是也。為凡者,言「得不退」。為聖者,言「得不退及菩提」。現身得菩提者,凡之所不及。此欲得佛,請加於諸佛者也。

    問:《華嚴》曰:「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此說地上菩薩德者也。今何言乞加耶?

    答:此約正說,約傍何無乞加義。〈法慧功德林〉(新華嚴經論卷第二)等,說十地法門者,皆受如來加說故。

    問:淨土之益,無凡聖別。今何分凡聖論?

    答:龍樹說,未分聖淨二門,唯於凡於聖,便乎修行者,總言「易行」。菩薩障輕,雖稱餘佛,障先除,如紅柿因觸便落。凡夫障重,稱餘佛名號,障難除,不退難得。是以諸佛大慈,勸歸彌陀。雖稱阿彌陀佛號,以自力信持,功與餘佛名號齊。是以,今文卻以彌陀例餘佛,曰「阿彌陀等佛,稱名得不退」如是,蓋是為釋菩薩十地而發故,於聖道中判易行,寄此深彰弘願密意。「阿彌陀佛本願如是」下,專明弘願者也。餘佛不以稱念為本願,而尚稱之得不退,況其本願者乎。故(大經卷下)曰:「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十方恆沙菩薩,猶至彼發無上心。無上心難發,其可知。不聞選擇本願名號,不能發無上心。此名號,實相法,龍樹歸命者是。說偈讚彌陀,其隨自意可知,既言「無量光明慧」,此高祖所謂真佛身。「即時入必定」者,彰弘願勝益。又言「願作佛心念彌陀」,鸞師所謂「願作佛心」者,本於此。言「歸命本願力」者,彰隨自了。「若人種善根」以下文,示信疑得失。「種善根」者,解有二義:一直指名號,此善本德本義。二者,指餘善,修餘善者即疑惑。不疑佛智,何修餘行,不了無量光明慧故。信罪福,修習善本。

    問:「八道船」者,七科道品之一也。道品非一,何獨舉八道耶?

    答:此其長故,舉此攝餘。兆載永劫所修行,自利利他圓滿,為無礙自在人。「八道船」即為「阿彌陀」三字,此三字藏即所歸法體,此體亦藏眾生能歸心,故成六字名號。此名號入眾生心中,即成能歸心。其歸命處,即得無上功德。無上功德者,即阿彌陀三字,無上涅槃妙果,豈非此身至不退,得阿耨菩提者耶。諸佛讚其功德者,光明神力之極也。以光明願,自清淨清淨他。故諸佛自清淨,不能清淨他盡。彌陀以利他願,得自利滿足,所以異諸佛也。韋提選曰「諸佛國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阿彌陀佛所」者,即「清淨處」。因云「說清淨業」,果云「清淨業處」。又(大經卷下)「諸佛告菩薩,令覲安養佛,聞法樂受行,疾得清淨處。」諸佛自處清淨處,不能使人疾得清淨處,是以諸佛大悲,勸覲安養佛。安養佛,即安養土也,安養土即安養佛。安養者,清淨涅槃法,人法不二,身土一體。清淨人即清淨土,清淨土即清淨人,此清淨土,諸佛所嘆故,我歸命禮。無量德者,無量壽。《六要》(真佛土卷)釋「壽命方將」等句曰:「就壽命讚無量德」。佛德難思,一必具無量,而壽命是體故,舉壽命接餘。故慈雲懺主(阿彌陀經勸持序)曰:「相好八萬,舉光明以遍收;功德喻沙,言壽命以統括。」故知:自在人解脫德,清淨人般若德,無量德法身德。一具無量故,無量光明慧者,總括無量光明之慧。無量光明,諸佛義。無礙德,彌陀一光,總括諸佛光明,故曰「無量光明慧」。自彌陀見之,諸佛光明,即彌陀光明,故(二門偈)曰「無礙光明大慈悲,斯光明即諸佛智。」開會諸佛土為一佛土者,極樂界;都括諸佛光明為一佛光者,無量光、無邊光;迴諸善萬行為一行三昧者,本願名號;攝三業所修為一信心者,願作佛心。所謂選擇本願者,拔諸佛精要為己功德者也。況久遠實成本地法身,終日選擇,曾不選擇;五劫思惟,曾不思惟;為大悲故,示現所作耳。「西方無量明佛,乃至 海德初際如來」等,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者,本地法身示現處。歸本者,必通迹;歸迹者未必通本。說偈讚彌陀,此顯光明壽命誓願為大悲本也。以三業相應一心,顯不行而行易行。以現生不退真言,示弘願速疾利益。穆哉幽兮!雄哉傑兮!其神功不可得而稱焉。猶至室奧者,其唯曇鸞大師乎!言「以信佛因緣得不退」者,非得弘願密意者,不能言也。既言「易行」,行著矣;由言「信方便易行」,知「信中任運行」也。天親論主,言「歸命盡十方」等,接三念門行,非「信佛因緣」是「易行」乎!釋下品十念,言「依止無上信心」生者,亦此意。故知十念業成,唯在信心故。高祖曰:「如實修行相應,在信心一矣。」

    次釋「難行」「易行」名義:一約所行釋,二約能行釋。

    一約所行釋者:難行「險難之行」也。其路迂曲,身想羸劣者,難行故。易行者,易之行。其路平坦,負販者行,芻蕘者行。

    次約能行釋者:難行者,路多留難故難行。鸞師說「五難」者是也。易行者,「無功用」故易行。乘八道船,度難度海。故高祖曰:「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

    諸佛名號,加策勵故,猶易中之難,如船加櫓棹也。彌陀名號,信方便易行故,易中之易。若論聖淨二門「教行信證」者:聖道,「行、證」難而「教、信」易。淨土,「行、證」易而「教、信」難。何以知之?諸佛「教」道,猶易聞;諸教「信」心,猶易發故;至其「行、證」不爾,「行」猶難,況於「證」乎!他力真宗教法,得聞甚難,況亦信樂受持者乎!至其「行、證」,易修易證。故(信卷)曰:「無上妙果不難成,真實淨心實難得。」又(化卷後序)曰:「聖道諸教,行證久廢。淨土真宗,證道今盛。」

    龍樹,寄「行」難易彰「證」難易。

    道綽,約「證」有無,示「行」難易。解第一義行絕,五戒十善行絕故,言「持得者甚希」。

    善導亦約「證」亦約「教」。其約證者,〈玄義〉序題門釋是也。其約教者,言「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是也。又以《瓔珞經》等為漸教,《觀經》《彌陀經》等為頓教者是也。

    天親約「教、行」,言「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故。修多羅「教」也,真實功德相「行」也,名號故。

    約祖意,「名號」亦「教」也,以名號為經體故。往相迴向中,分教、行、信、證。故剋體,唯六字名號。遇名號(教)難,發淨心(信)難,若得遇者,「行、證」自然。故(淨土論)曰「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七祖判教,皆本龍樹。龍樹之功,其大哉矣!

  二出釋文。此亦二:一明信心益,二勸報恩。

  初明信心益:

憶念彌陀佛本願  自然即時入必定

    「憶念」等者,文言「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稱名自歸即得不退」之意。言「即得」,偈言「即時入(必定)」等。此併合二處文也。

    「憶念」者,憶恃不忘義。又憶念者,執持義,容受之於胸臆也。不拘時長短,未來永永相續,唯聚此一念也。故〈信卷〉曰:「願成就一念即是專心,乃至 淳心,淳心即是憶念,憶念即是真實一心。」 憶念本願者,信知誓願不思議也。

    「自然」者,無功用義,不期入而入也。「信」生於「願」,故「自然」。信自然故,益亦自然。

    「即時」者,一念歸命時。

    「必定」者,正定聚。此本因《小本》(阿彌陀經)曰:「聞是諸佛所說名及經名者,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現生不退明證也。

  二勸報恩行:

唯能常稱如來號  應報大悲弘誓恩

    此一行,彰一偈大要,即正信念佛相。豈止一偈之要,即一部大要,一部大要即一宗綱格,由此一部立宗故。謂信心發得者,即入正定聚故,憶念心不斷也。此文意,信心發得後,唯能常稱名號,應以此大行報大悲弘誓洪恩。

    問:龍樹判,何處存此義?

    答:言「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者,是也。又言「歸命本願力」者,是也。不知其恩,何能恭敬;不知本願,何能知其恩。欲以稱名報盡其恩者,猶自力。唯能信知佛恩之深遠,時時相續念佛也。信行皆由他力,豈不可報耶。宗家(般舟讚)曰:「相續念佛報師恩」。師恩尚爾,況佛恩乎!為報恩發,自成自行;為自行發,自成化他行。信自是入門,行自是出門。佛為眾生行,成自正覺;眾生為報恩行,成自相續。佛以眾生為本,眾生以佛為本,剋其性體,唯是一實真如海。佛欲使眾生知此真如海,以名攝物,以相化物。由光明名號,悟入一實真如海。此方便不思議之德,仰應信受。今此「唯能」等一行,自含四種:「唯」者,無餘修。「常稱」者,「長時」而兼「無間修」。「報恩」者,恭敬修。接四修於一行中,實妙手筆者也。

  二天親二:一總示,二別示。

  初總示:

天親菩薩造論說

    梵曰「婆藪槃頭」,此曰「天親」。此毘紐天裔故,曰天親。有別傳真諦譯焉。而今言天親者,鸞師指附法傳,而此傳所載,似與為相宗祖者稍別,其所生地別,所師又別。如相宗天親,以往生為別時意趣。今以往生為真實益。如是之相,稍有別者,後或出相宗為性宗,不可知。

    「造論說」者,「論」無量壽論。綽公云《淨土論》,導師云《往生論》。依論本號,『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造」者,製作義。

    「說」者,能說義。其所說相,自顯於下。

  二別示二:一示偈文意,二示長行意。

  初示偈文意四:一明一心歸命意,二明依經造論意,三明說偈順教意,四明普共諸眾生意。

  初明一心歸命意:

歸命無礙光如來

    「歸命」者,如前解。

「無礙光」者,具曰「盡十方無礙光」,安樂淨土如來別號。此光明,能入煩惱心中無障,能生清淨願往生心,故偈曰「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一心歸命本意,自在下著矣。

  二明依經造論意:

依修多羅顯真實

偈云:「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依」者,定正依經論也。「修多羅」者,三部之妙典也。偈云「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今曰「依修多羅顯真實」,此各有意。偈意曰:「非我自顯真實,修多羅有真實功德相故」,順之說偈也。今意謂:經有顯隱,法有真假,以隱為顯,捨假取真,是論主功也。修多羅中,雖真實義宛然,非論主顯發功,何由得顯,故曰「顯真實」。「真實」者,《大經》興世正意,彌陀本願念佛,論主以是為真實,餘假門可知。論主一代所說論藏,皆是隨他法門,今自願勸他願,豈非隨自法門。今具釋文義:

鸞師釋(論註卷上)曰:「何所依,何故依,云何依?何所依者,依修多羅。何故依者,以如來即真實功德相故。云何依者,修五念門相應故成上起下竟。修多羅者,十二部經中直說者名修多羅,謂四阿含、三藏等。三藏外大乘諸經亦名修多羅。此中言『依修多羅』者,三藏外大乘修多羅,非阿含等經也。『真實功德相』者,有二種功德: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二者從菩薩智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云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諦故。云何不虛偽,攝眾生入畢竟淨故。」

妙乎此釋,實定一家綱領。「何所依」等三句,缺一不可。「何所依」者,定正依經典。「何故依」者,徵論主依意。論主意謂,以如來即真實功德相故依。「如來」無礙光如來體,此如來體,即真實功德名號。又名號即是光明智相,實相身、為物身。若能與本願相應,自知二種法身。有二種法身,使眾生契二種法身者,名真實功德相。真諦故,無名無相;俗諦故,有名有相。有名而不孤無名,有相而不背無相。以光明名號,攝物入畢竟清淨之境故,曰真實功德相。論主歸依此真實功德相故,曰「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此「依」一字,含種種義。先初以三經為所依,不依餘經。次依「觀經觀」分別真假,故長行初,有〈起觀生信章〉。彼曰:「云何觀云何生信」,由觀生信明矣!由觀知佛光明不照餘行者攝取念佛者,故歸依真實功德相,真實功德相者,即無礙光如來。此一心歸命,即攝五念門行,一心真實心,此真實心,即如來真實智。五念門功德,真實心中,具此功德,曰之「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一念得大利無上功德者是也。「真實功德」者,真實中功德。「真實」實相身,「功德」為物身;「真實」實相智慧也,「功德」積累德本。彌陀因中修五念門行,盡迴向眾生,令諸眾生功德成就故。《大經》意,真實中具功德。依《觀經》外功德內真實。《小經》亦爾。論主翻功德中真實,為真實中功德。真實即弘誓智海,弘誓即名號。若得智慧則功德即為智慧,未得智慧,則智慧即為功德。有相善,不成菩提;有修善,不至究竟;非般若妙智力所引,功德不得為功德,智慧不得為智慧。中峰曰:「在迷中為之,唄讚歌詠皆愚癡;若在悟中為之,罵詈誹謗等,皆智慧。」眾生所修,皆在無明中故,不得成真實功德,論主所以歸命無礙光也。是以「依」一字,自有「始、中、終」。自「何所依」至「何故依」,約「依」意,是「始」也。「修五念門依」者是「中」也。此所依者,為化他,是「終」也。約本次第,依而後行也。其所依由五念門顯,故曰修五念門依也。帶自力者,非真依。今順真實功德相,不加自力臆談,故曰「與佛教相應」。不順修多羅文相,順修多羅所詮名義也。故知:真實功德,三經經體,即淨土真實教,至此三佛同一教,《阿彌陀經》意。故論主曰:「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大經、觀經 及舍衛國阿彌陀經 於大眾之中,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即以佛名號為經體。」 雖說依正二報,唯為名號體內功德。

    「修多羅」,梵語,此云「契經」,契理契機故。有「通」修多羅,有「別」修多羅。鸞師意,兼此二。「別」如前舉,十二部經中一也。「通」者,佛經都名。故鸞師云:「修多羅是佛經名」。今偈意,謂:依修多羅觀分別真假二相,依其真相,弘通此法也。

  三明說偈順教意:

光闡橫超大誓願

    「光」之言,廣也。「闡」之言,宣也。

    「橫超」者,對「豎超」。不斷煩惱凡夫,一超直入要門,即選擇行信,大誓願海,此論主自伸造旨之言。偈言「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故。此偈依何說,謂依真實功德相說。真實功德相,即橫超大誓願。豎超、橫出,非真實,皆是方便假門。

    闡大誓願,有「略闡」有「廣闡」今「廣闡」,故云「廣闡」。

    「略闡」者,「歸命盡十方」文是也。

    「廣闡」者,「觀彼世界相」已下文是也。

    「觀彼世界」下,明依正莊嚴功德成就,斯乃廣說。攝廣歸略,唯是一真實也。此真實中,具功德莊嚴相,略是一法句,廣是二十九種。一法句是清淨真實名寶珠,以此真實,投眾生心中,即為清淨真實一心,此一心具五念行,即是功德。故《論》(淨土論意)曰:「一法句者,清淨句。此清淨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眾生世間清淨。此二種莊嚴,以願心略說入一法句故。」此意謂:二種莊嚴,皆由四十八願;餘四十七,皆入第十八;第十八願中四十七願故,曰略說一法句。高祖(行卷)所謂:「誓願不可思議一實真如海」是也。既說依正莊嚴入願心,明知:依正莊嚴,皆是誓願海之中之物;「寂」故一相無相,「照」故二十九種森然。論主觀照誓願海中,起二十九種波浪,有三寶聲、有寂靜聲、有空無相無我聲,乃至 有甘露眾妙法聲,皆是安樂淨土名。安樂國即安養佛,安養佛即是無礙光如來也。句句下,結安養名;文文皆彰無礙德,豈非「闡橫超大誓願」耶。

    論主本從《觀經》入,達《大經》,由觀起信故。今復出《觀經》,闡大誓願。其所觀處,不過「觀佛本願力」一行,又「觀彼世界相」一行。次之,「勝過三界道」,是真實功德相,三界虛偽非真實故。依報十七種之莊嚴雖廣,不出此清淨莊嚴總;正報十二種雖廣,不出不虛作住持一種。凡夫所作,皆是虛作故,以如來願力,為不虛作。觀察門二十九種,別施「觀」字者,「清淨莊嚴功德成就」及「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二行耳,此所以為要處也。依正一故,唯一觀門。故高祖(化卷)曰:「言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應觀知本願成就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也。」唯此觀門,應離生死。

    有云:《論》為菩薩故,正說觀察門。一何可笑!若不觀則不能生信,觀能得信,即得信,則觀即信,信即觀。

    約初,則觀是分別之異名,分別正雜二行故。

    約後,則觀即智慧也。自無量光明慧生故,死後復歸無量光明土。

    此一觀,具「聞」「見」二義。「聞」自名號來,「見」自光明來。「聞」非止耳聞,即是心聞;「見」非止眼見,即是心見。「聞見」合成一觀名義。又「聞」自善知識來,「見」自經卷來。聞見義絕者,名無眼人,名無耳人。除此聾盲病者,橫超大誓願。故(大經卷上)曰:「開彼智慧眼,滅此昏蒙闇。」高祖(行卷取意)所謂:「無礙光如來名號,與彼光明智相,破無明長夜闇,滿眾生志願」者是也。

    凡論廣略二說,入有二種義:一約彌陀一教,二二尊相對說。

    初約彌陀一教者:如四十七願為廣,第十八願為略。即今文是也。

    次二尊相對說者:如善導〈玄義〉,彌陀教為略,釋迦教為廣;一行三昧故略,諸善萬行故廣。故曰:「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又曰:「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此所謂「廣」者,約萬行萬善假門。

    今所謂「廣」者,於淨土正行分耳。一心歸命,心業禮拜,無礙光如來。所讚法具能讚行,於所行十七願 處論能行,即此義也。願生安樂國,即作願門,全此三行在「一心歸命」中,此專修專念略門。入略者必出於廣,故有觀察門。此中自具自利利他,故有迴向門。是知:論主正意,獨在「橫超大誓願」也。

 

 

 

正信念佛偈補影記卷中 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見 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