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利 願 生
○ 問曰:今願生淨土,未知作何意也。
答曰:只欲疾成自利、利他利物深廣。十信、三賢,攝受正法,契會不二,見證佛性,明曉實相,觀照暉心,有無二諦,因果先後,十地優劣,三忍三道,金剛無礙,證大涅槃。大乘寛運欲無限時住。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問有三番:
問曰:願生淨土擬欲利物者,若爾所拔衆生今現在此,已能發得此心只應在此拔苦衆生,何因得此心竟先願生淨土。似如捨衆生自求菩提樂也。
答曰:此義不類。何者如《智度論》(卷七七意)云:「譬如二人倶見父母眷屬沒在深淵。一人直往盡力救之,力所不及,相與倶沒。一人遙走趣一舟船乘來濟接竝得出難。菩薩亦爾。若未發心時,生死流轉與衆生無別。但已發菩提心時,先願往生淨土,取大悲船乘無礙辯才,入生死海濟運衆生。」(安樂集卷下 P.55)
○ 問:〈入法界品〉(晉譯華嚴經卷五九)云:「譬如金剛從金性生,非餘寶生,菩提心寶亦復如是。大悲救護衆生性生,非餘善生。《莊嚴論》(卷六)偈云:「雖恒處地獄,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又《丈夫論》(大丈夫論卷上)偈云:「悲心施一人,功德大如地。爲己施一切,得報如芥子。救一厄難人,勝餘一切施。眾星雖有光,不如一月明。」已上 明,自利行非是菩提心之所依得報亦少,云何獨願速生極樂?
答:豈不前言,願極樂者要發四弘願,隨願而勤修。此豈非是大悲心行。又願求極樂,非是自利心。所以然者,今此娑婆世界多諸留難。甘露未霑苦海朝宗。初心行者,何暇修道。故今為欲圓滿菩薩願行,自在利益一切衆生,先求極樂。不為自利。如《十住毘婆沙》(卷一)云:「自未得度不能度彼。如人自沒於泥,何能拯濟餘人。又如為水所漂不能濟溺。是故說,我度已當度彼。」又如《法句經》偈説:「若能自安身,在於善處者,然後安餘人,自同於所利。」已上 故《十疑》言:「所以求生淨土,欲救拔一切衆生苦故。即自思惟:我今無力。若在惡世煩惱境中,以境強故,自被纒縛淪溺三途,動經數劫。如此輪轉無始已來,未曾休息,何時能得救衆生苦。為此求生淨土,親近諸佛,證無生忍,方能於惡世中救衆生苦。」已上 餘經論文,具如《十疑》也。應知,念佛修善為業因,往生極樂為華報,證大菩提為果報,利益衆生為本懷。譬如世間植木開華,因華結果,得果餐受。(往生要集卷上末 P.67)
○ 問:念佛之行於四弘中是何行攝?
答:修念佛三昧,是第三願行。隨有所伏滅,是第二願行。遠近結良緣,是第一願行。積功累德成第四願。自餘衆善例知,不俟。
問:一心念佛理亦往生,何要經論勸菩提願?
答:《大莊嚴論》(智度論卷七意)云:「佛國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就,要須願力。如牛雖力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淨佛國土,由願力引成。以願力故福慧增長。」已上 《十住毘婆沙論》(卷一)云:「一切諸法願為根本,離願則不成。是故發願。」又(十住毘婆沙論卷五易行品)云:「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應時爲現身。是故我歸命。」已上 大菩提心,既有此力,是故行者要發此願。
問:若不發願者終不往生耶?
答:諸師不同。有(觀經義疏卷末意?)云:「九品生人,皆發菩提心。其中品人,本雖是小乘,後發大心得生彼國。由彼本習暫證小果。其下品人,雖退大心,而其勢力猶在得生。」慈恩同之 有(玄義分意)云:「中下品,但由福分生,上品具福分、道分生。」云云。道分者,是菩提心行也。
問:如菩提心諸師異解,欣淨土心亦不同耶?
答:大菩提心,雖有異說,欣淨土之願,九品皆應具。
問:若淨土業依願得報,如人作惡不願地獄,彼不應得地獄果報。
答:罪報有量,淨土報無量。二果既別,二因何一例。如《大論》(卷七)第八云:「罪福雖有定報,但作願者,修小福有願力故得大果報。一切衆生皆願得樂,無願苦者。是故不願地獄。以是故福有無量報,罪報有量。略抄(往生要集卷上末 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