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論註》軌轍」者。伏惟:此典文約義豐,不同常途之註疏,或先論而發,或後論而釋,取論成章,不遺隻句,本乎末乎,不可得而辨焉。至若其運妙機於章間,託深趣於言外,安可得而盡端倪哉!試辨十轍,以便童蒙,唯是窺一斑耳。何為十轍:一對絕相資轍,二遠近善巧轍,三願力相符轍,四本末圓成轍,五機法相映轍,六名體相即轍,七信行互融轍,八因果互顯轍,九廣略隨應轍,十一實總持轍。
謹按:一家釋義綱格,有其二門,「相對」「絕對」是也。今先辨對絕義相,次明二門分該,後述今文相資。
先「辨義相」者:「相對」云何?謂對簡彼此,廢立嚴然;「絕對」云何?謂統一法界,所對斯絕。通詳此義,有其四番:一約染淨,二約權實,三約聖淨,四約真假。此中初二,義在聖道,後二正是今家所談。初二且置。就後二中,「相對」可知。「絕對」如何?廣略,往還,統御法界。「聖淨」斯絕,准本立末無別異道;「真假」亦絕,具如《仰高記》。
次「分該」者,謂此二門義,有「分相」,有「該相」。
若約「該相」,對絕常隨,不相捨離。尋本願海,已有對絕,「超發無上殊勝之願」者「相對」也;「其心寂靜志無所著」者「絕對」也。果上盡十方無礙光,既是絕對,而不以相對顯之,則其義不彰,故「無對」「炎王」二光,絕歎,對歎。至下更說。「劫水」「山王」二喻,義則備足。《經》說既然,《論》釋可准。世人不知此義,妄說訛傳不足言也已。後更辨之。
若約「分相」,或對或絕,隨部所主不同。《大經》主絕對,從本向末故,論主、註家是其流也。《觀》《小》主相對,從末向本故,西河、終南等是其流也。高祖《文類》真實五章,及《略書》等依「絕對門」;《化土文類》及《禿鈔》等,依「相對門」。約部如此。
依義細判,蓋有三別:「歎果海」者主「絕對」;「諭安心」者主「相對」;「立法門」者,「對絕隨宜」。「相對」中有難易、勝劣、真假、分齊不同。「絕對」中有廣略、往還、本末、義門可辨。或「聖淨對」「真假絕」,或「聖淨絕」「真假對」,或「俱對」,或「俱絕」。如此等義須細繹之。
後「述今意」者:謂本《論》專宗「絕對」,不見「相對」之判;然對絕二門,如兩輪雙翼,闕一不可也;是以今《論》專談「絕對」,而蘊「相對」之義。何者以此絕法,對教不詮此,人不知此者,忽成相對故,故文有背面,義則常隨。今《註》發此旨故對絕相資,其相云何?卷首先引二道之判,加之以二力之辨;釋真實功德,辨二種功德;釋如實修行,對判不如實;對淨土超倫,辨十地一應;終具辨明自力他力。如此皆是以「相對」資「絕對」者也。
然其判易行道,唯述彌陀他力一道,不論諸佛易行,及淨土門中方便道。判不實功德,屬凡夫顛倒,不謂別有異道。辨不如實唯為機失,不及要門真門等判。判十地是一應化道,而引廿二願示應化本奪其法體。如此皆是「以絕資對」者也。
何意如此?夫對絕者,悲智二門也。絕對「智門」,直露法體;相對「悲門」,比示分齊。若迷分齊則修入之門塞,故須「相對」以資「絕對」。但以,部首主明「絕對」,故還以「絕對」資「相對」也。
二「遠近善巧轍」者,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今欲令底下凡愚了深遠微妙之法,其諭之也甚難矣哉!於是指之於「近」,以令通於「遠」,是為「善巧」。或就「近處」諭,如清淨功德,是「第一義諦妙境界相」,且就三界,為選捨境,以諭此妙境,遂發其意云:「抑是近言」。釋下諸句,多約「三界」論選捨境,此承《論》「勝過三界」句意,就「近處」而諭者也。「近處」者何?於「深遠法」且指「過三界之處」故;然若止「過三界」則非善巧,近諭令易解,故為「巧」,而令通深遠故為「善」。或比「近事」諭,如喻「禁腫辭」等云:「如斯近事世間共知,況不可思議境界者乎!」意唯在諭「遠」耳。諸言「近」而意「遠」者,一切准知。
三「願力相符轍」者,謂「願力」二字,見乎「不虛作偈」,《註》(云云)。始終以此旨斷宗義,是為《論註》也。是以首判難易則云:「乘佛願力」。釋清淨功德則云:「如來神力本願之所建」。性功德則云:「發四十八大願」等。大義門則云:「本願不可思議神力」。佛土不可思議,則開「二種力」。受用功德則云:「豈不是如來滿本願乎」。釋生疑則云:「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釋十地師難,則引廿二願。釋淨入願心(云云)。如此等皆是「照願決力」,以「願力相符」斷義者也。況復上卷廿九種,皆徵「願」釋,下卷廿九種皆就「力」歎乎!遂結以問答而云:「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今的取三願,用證義意」等。如此慇懃顯示「不虛作」義,是為「願力相符轍」也。
四「本末圓成轍」者,《論》曰:「菩薩如是修五念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菩提故。」(文)《註》云:「然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乃至)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當知此意也。」乃至廣說。
謹按此意:「本」謂彌陀因果,「末」謂眾生因果。眾生因果,是彌陀利他;彌陀因果,是其自利。上釋「示現自利利他」云:「雖曰利他,自利之義炳然可知。」又釋「五門二利成就」(云云)。當知:「自利」全利他為自利,「利他」全自利為利他;無眾生因果非彌陀所成,無彌陀因果非眾生所獲。是以「五門」「四心」「二利」,在彌陀已圓成,施之眾生亦圓成。上引「三輩菩提心」者,以五門等屬眾生也。然就眾生所修見之,五念只一念,四心只一心,同一念佛無別道故(和讚云云)。為說喻云:「如淨摩尼珠」等(二喻得旨)。是為「本末圓成轍」,此由「願力相符」成矣。
五「機法相映轍」者,亦名「相應」。上卷終釋「普共眾生」,引十八願成,及下下品,定機分齊。下卷終釋「速得菩提」,引十八願及十一、廿二決法分齊,遂說「劣夫從輪」喻,以誡勸後學者。彼此相映,相應可見。下卷釋「清淨德」云:「有凡夫人煩惱成就」等,亦此旨也。由此觀之,上卷諸句辨選捨境,亦皆此旨也。二種功德亦是此旨。難易之判,亦此由序也。又辨論主「所共」,引下下品,而斷下下品所修云:「依止無上信心」。至釋讚歎門,依本願三信,決如實行;結云:「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也。故《和讚》云:「論主說一心」等,亦是相映之深旨也。又引下下品問答中云:「謗法不得往生,蓮胎償逆罪」等。至下釋「三業功德」則云:謗法等三業繫縛,皆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三業,亦是機法相映,兩護旨深,如是等皆述十八願意者也。是為「機法相應轍」,此由「本末圓成」成矣。
六「名體相即轍」者,讚歎門《註》云:「稱彼如來名者,謂稱無礙光如來名也。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乃至)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者,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乃至問答詳之,「名體相即」可見。卷首云:「即以佛名號為經體」;又釋所歸體云:「即是讚歎門」;又釋妙聲德云:「名能開悟曰妙」;又八番問答中,「在心」「在緣」二釋;又不虛作德,上卷約「見佛聞名」,下卷但約「見佛」,如此等皆形「名體相即」者也。原夫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全光壽妙體,成一句嘉號,能令底下凡夫,與名義相應,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是以「名體相即」者,他力不思議之所職由也。此為「機法相應」而興。
七「信行互融轍」者:科偈為「五念」,釋「一心」約「相續」,釋讚歎門約「三不三信」以彰「一心」義,或云「但以信佛因緣」,或云「同一念佛無別道故」等,皆是「信行互融」,「一五無礙」之深旨也。此由「名體相即」成矣。
八「因果互顯轍」者,眷屬功德《註》云:「彼安樂國土莫非是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化生,同一念佛無別道故。」(文)此約「眾生因果」。又淨入願心釋云:「因淨故果淨」等,此約「彌陀因果」。初文意謂:五門因果廣門而已,略門則是一因一果,以五念即一念佛故,五果即是一正覺,以果唯一正覺故,因亦唯一念佛。後文意謂:三種成就唯是一清淨句,以一清淨願心所成故,四十八願唯是一清淨願心,以三種入一法句故,除願力外無餘因故,不得三種非一願果也。如此二義,終歸一致,所謂眾生一因,亦唯願力,無別道故;一果亦唯如來正覺,無別果故。如是為「因果互顯轍」,此由「信行互融」成焉。
九「廣略隨應轍」者:如〈淨入願心章〉,初釋「入一法句」者,約「略門」故,安養三種無非究竟清淨。次釋出二種淨中,約「廣門」故別揀人天為非實清淨。若同一清淨,廣門不成故;若非一清淨,略門不滿故。諸文准知。是為「廣略隨應轍」,此由「因果互顯」而來。
十「一實總持轍」者,善巧攝化《註》云:「廣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實相也。」「實相」者何也,「真實功德相」是也。真實功德相,即是本願成就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耳。蓋以如來因中體實相起(以諸法平等故發心等),如實相而知(發心等故道等),生真實慈悲(道等故大慈悲等),於是超發無上之願,得成無礙光佛,此佛即實相之全體也。故曰:如來是真實功德相,不顛倒(道等),不虛偽(悲等),名為真實功德相。若但真實非功德相,則非所宗。今取本願成就二利無礙妙體,以總持因果諸法,是為「一實」。明下品所聞云:「聞實相法」。明其往生云:「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又云:「因緣假名生」。「土」則「第一義諦」,「佛」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菩薩」則「四行」,以一正統之,「道」者「一無礙道」也,並是以「一實總持」者也。高祖所謂「誓願不可思議一實真如海」,意亦全同,即是「入一法句門」也。此為「廣略隨應」之本。
上來十門:初二約「教」,後八約「義」。《經》云:「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對絕)(遠近)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願力)(本末)。諸有眾生(機法),聞其名號(名體),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信行),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因果),住不退轉(廣略)。」要之不出「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一實)。今此十轍次第,符經文義,思之可見。略辨「註論軌轍」竟。上來二科「述大義」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