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述大義」者。既知興由,須領所詮,具在文句預述大義。略作二門:一「通明經論宗致」,二「別辨《論註》軌轍」。

初中有十,且約增數以明,欲令知綱目相攝而無礙也。

    初約「一法」:謂唯一願心莊嚴妙法門為宗。此義顯於〈淨入願心章〉,次下九門即此中別義也。如《註》釋云:「應知此三種莊嚴成就,由本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之所莊嚴,因淨故果淨,非無因他因有也。」(文)

    謹按:「四十八願等」,是「廣門」,大悲選擇相;「清淨願心」是「略門」,大智無選擇相;廣略相入悲智無礙,是為「因淨」;「三種成就」是廣門果德,「唯一法身」是略門果德;廣略相入相即無礙,是為「果淨」;因果唯「一清淨句」,則因果亦不二;一清淨句開為二淨,則因果、廣略、自利、利他宛然;二而不二為體,不二而二為宗,若體若宗無有一事非願力所成,故云「非無因他因有也」,是為「願心莊嚴法門」。

    原夫「願心莊嚴」者,彌陀超世之玄範,淨土真宗之根源也。且如諸佛教道,稱圓頓一乘者,要求理性於自己心中,研智造行而後究竟。今則不然,願心莊嚴故,「願心」者佛智也,佛智全性而起,全智成悲,圓滿悲智不二妙果,是為「真實功德相」矣!夫「法性」者,佛所知見已。若在眾生則本來無明,重昏永夜,不可醒悟,自叩無明以要法性難矣哉其見成也,少有所為「不順法性」則墮「不實功德」,不免輪轉也。願心莊嚴法門者為此而興焉,如真如法性等佛願已究竟之,眾生則一任乎他而已,故淨教不須談理性,設有真如法性等目,義不同常途也。當知諸佛教道以「理性」為法本,本願一乘以「願心」為法本,此是大宗,不可不辨,具如下顯。

 

    次約「二法」:謂彌陀成佛因果,眾生往生因果為宗。如此二例,目出《大經憬興疏》,云「如來廣說有二:初廣說如來淨土因果,即所行所成也。後廣顯眾生往生因果,即所攝所益也。」(文)《行文類》引用之。古老未談此義,獨和上嘗講此《論註》,依《正信偈》指麾發揮此妙旨,而立其目暗與《行文類》所引符。今演繹其義開作三門:初明義相,二辨義用,三尋義本。

    初「義相」者:《正信偈》云:「光闡橫超大誓願,廣由本願力廻向。」(論主章)又云:「報土因果顯誓願,往還回向由他力。」(註家章)是歎本末二論光顯二因果也。依此按之,有「彌陀成佛因果」,有「眾生往生因果」。

    「彌陀成佛因果」者,真實功德相也。此義至〈淨入願心章〉顯焉。《論》曰:「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文)《註》曰:「應知此三種莊嚴成就,由本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之所莊嚴,因淨故果淨,非無因他因有也。」(此一節文,〈信卷〉欲生釋下,及〈證卷〉還相下引之,又〈信卷〉結行信文、〈證卷〉結因果文,及《略書》結行信、因果、往還文,都五處,皆剪裁用之。)「三種成就」彌陀果也,「願心莊嚴」彌陀因也。彌陀以一願心諸願,成一正覺三嚴,此法不顛倒不虛偽,故曰「真實功德相」。云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諦故;若不依法性順二諦,則非清淨願心,焉能成妙果。云何不虛偽?攝眾生入畢竟淨故;若不攝眾生入畢竟淨,則三種不成就,何以酬妙願。「性功德」明不顛倒也。《註》有四釋,廣說云云(〈真佛土卷〉引之)。「不虛作住持」明不虛偽也。《註》曰:「所言不虛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行卷〉釋願海下,及〈真土卷〉引之)《註》上卷施二十九徵,下卷設十七歎,及處處雙歎願力等,皆擴此旨也。既有此不虛作力,故得三種成就,是彌陀願心之所成就,以願心是性功德故,眾流入者必為一味,光壽海味不隨彼改也。如是功德大寶海,為彌陀成佛因果也。此是他力法門之根源,所謂「光闡橫超大誓願」,「報土因果顯誓願」是也。論主之所發,註家因而詳之,《讚彌陀偈》,再歎此義。高祖數數稱歎,數數引用,又為《真佛土文類》述之。

    次「眾生往生因果」者,即不虛作住持力也。《論》偈云:「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文)《註》文(云云),如次上引。又〈利行滿足章〉云:「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註》云:「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眾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乃至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今的取三願用證義意」等,引十八、十一,及廿二願。(〈行卷〉釋他力下,廣引此文。又〈證卷〉結歎云云) 如上八番問答,以詳機相。今此的取三願,以盡法德。初一願者,往相因也。次一願者,往相果也。後一願者,還相益也。如是眾生因果往還,全由願力,所以得速,是為「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真實功德相」者,全用之體,是為「自利」;「不虛作住持」者,全體之用,是為「利他」。在「體」則名「願心莊嚴」,在「用」故稱「願力」,體用相即,二利不二,所以得速滿功德大寶海。「功德大寶海」者,「真實功德相」之異名也。彌陀因時願令眾生速滿此德海,若不爾者,我亦不取。是以,三種成就則為果滿,謂令眾生住彌陀果報土,彌陀亦以此為自果報也。眾生若不入來,則彌陀果不成,願徒然故。是以真實功德相,不動而動,為不虛作住持,開其入來之路,令速就彌陀處。「彌陀處」者,「功德大寶海」是也。往還因果,於是而立,既而海潮不失時,蕩雲而垂天,還相之益也。廣乎常波,略乎常湛;動即不動,則唯是彌陀因果;不動而動故更見眾生因果。眾生因果為「末」,彌陀因果是「本」;本待末而成,末由本而立。此是他力之妙旨也。故曰「廣由本願力廻向」,「往還回向由他力」。言《論》之幽旨,至《註》而炳然也。《二門偈》更廣此義。「真實四卷」自此而出矣。

    問:往還回向,義相云何?

    答:此是眾生往生之大網,法界化道之洪則也。往相還相,名出乎「回向門註」,義則至「利行滿足釋」而形焉。高祖得其義,以施此名,而復演述至矣!法門於是全顯。然高祖不自居,還歎註家之功,則知高祖之所述,義盡在《論註》也,但人不見之耳。今依祖訓窺《論註》,則冷然可見。初於回向門,分二相者,且約行者利他;至滿足章,覈求其本,則利他是如來利他,往還為如來回向也。斷可知矣!「凡生彼淨土」者「往相」也,往生因果有相可見,名為「往相」;「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者「還相」也,還來度生,諸相歷然,稱為「還相」;「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者「廻向」也;若行若信,若因若果,若往若還,無有一事非佛願力所廻向成就,故通稱「廻向」。次引三願,的證此義也。餘義至下乘便述之。二種因果「義相」麁爾。

    二「義用」者,圓融妙法運用自在。茍不達死旨,法門則死矣。今試作「五雙十例」以呈學者,冀恕不遜之罪。何為「五雙十例」:

    一「各立門」者,本末各立守自相故。「自相」云何?彌陀因果門,依願心莊嚴,廣略斷義,不論真假。眾生因果門,依往還廻向,真假判義不約廣略。何意則然?約願心莊嚴,諸願只是一願心海之妙波瀾,二十九種即是一法身一相一葉,無非正覺之全體,則廣略相入,波水可況,何處論真假淺深哉!約「往生因果」不然,眾生無明本來未融,故於廣略不能如實圓通,喜滯廣門一相,以自局分,於是為垂無上方便,是為往還廻向。還相赴機,且唯用廣門,以調熟之;方其機熟,乃用往相真教,令擇從略門而契廣略相入。廣門隨情判為假,略門稱法判為真,真假乃是往生因果之緊要也。故《文類》等務辨之。今《註》自力他力,實不實,如不如等,亦是此意也。但不的判真假者,義有所主也。如下辨之。

    二「相向門」者:「本」不獨立,「本」立則成「末」;「末」不虛設,「末」設則歸「本」。故有「相向門」,謂「從本向末門」、「從末向本門」。「從本向末門」者,如此《論》所明等。「從末向本門」者,如《文類》五章等。然於「末」中亦有重重:曰信行,曰真假,曰聖淨;向末之終,歸本之始;歸本之極,向末之基。須觸類而細思焉,不遑繁錄。

    三「相准門」者:本或准末,為末立本故;末亦准本,攬本成末故。故約「以本准末門」,「本」亦判真假,如《文類》判願海及佛土等。就「以末准本門」,「末」亦約廣略,如此《論》明「一心五念」等,又如《註》取「三輩菩提心」等,高祖曰:「金剛信心絕對不二之機」等,亦此旨也。

    四「互攝門」者:本中攝末,全體成就故;末中攝本,全體廻施故。「在本攝末門」者,如三種成就中有眾生因果等。「在末攝本門」者,如《文類》四法中攝佛土等,又此《論》偈盡攝「五念」中者,亦此旨也。此一雙亦名「相入門」。

    五「互奪門」者:唯本無末,末全是本故;唯末無本,本全為末故;是為「相奪」,亦名「相即」。「唯本亡末門」者,如云「無礙光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等。「唯末泯本門」者,如《註》首依龍樹判教云「易行道」等。

    通此十例,願心莊嚴玄旨彌顯,他力廻向妙趣益明。應熟思焉。「義用」略爾。

    三「義本」者,「本」有二種:一者「依本」,二者「因本」。

    一「依本」者,依修多羅故,修多羅者三部經也。「通」而言之,三部皆說二因果;「別」而論之,《大經》主本,《觀經》主末,《小經》攝末歸本。然判三經,義有三門:

    一「廢立門」,判三經一致。謂三經通說諸行念佛,諸行為廢,念佛為立,終南、吉水等意在此。

    二「隱顯門」,以判三經若一若異。謂《大經》非隱非顯,決定真實說故。如三輩等,體內權故。若被機則亦判真假,修入要故。然部旨分明,假不覆實故。《觀經》要門,正是隱顯,顯說定散,隱彰弘願。此亦二意:「相對」同初門,「絕對」同後門。《小經》真門,隱顯准知。二經顯故與《大經》異,隱則一致。《文類》之判在此門也。

    三「無礙門」,以取三經,三只是一。謂三經所詮,只是願心莊嚴,廣略妙法故,眾生因果亦稱法體故,今意在此矣。初二門「依真立假」,後一門「約廣略說」。初一門專在「末」說,次一門亦主「末」說,而本末自在,十例備足。後一門主「本」而說,十例隨應。三門如次,有三宜說:初宜說「安心」,次宜說「法門」,後宜說「果海」,須細思焉。世人不措意於此,多使釋意混淆也。

    今依「無礙門」取三經,三經只是一《大經》已。別就《大經》論其「依本」,《大經》一部從首向尾,則唯是詮願心莊嚴,廣略相入,無真假別;又從尾向首觀之,則始終唯是往生因果,「因」有得失,「果」有胎化,真假判然,非關廣略,「各立」乃至「互奪」於是可見,是為一重。

    復次正宗初至「不能窮盡」對告阿難,正是「三種願嚴」之說,是為「本」。次告彌勒乃至付屬,唯是廣說十八一願,此是世尊,正以被機之教,是為「末」,「從本向末門」可見,是二重。

    復次就前本末,亦本末相在,「本」中說往生,「末」中現佛土,「互攝門」可見,是為三重。

    復次就前在本本末,亦分二門:初至上卷盡為「本」,安養妙果故;下卷首至「不能窮盡」為末,十方攝化故;亦是「從本向末」等也,是為四重。

    復次前門,亦本末相在:「本」中光壽該「聞信往生」,「末」中「行信」攝「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相在相是,妙旨可勝言哉!是為五重。

    上來五重,卷之唯光壽,舒之為二身,乃至法滅百歲皆蒙妙益,及未來諸佛展轉傳承,三世十方化益無窮;不卷而卷,不舒而舒,卷舒無礙,謂之「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詮此名為《無量壽經》,依此故曰「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應當細思體其妙旨,勿徒塗口耳矣!「依本」略爾。

    次「因本」者:願心莊嚴故。約「本」談之,有廣略因(淨入願心章意),四十八願是為「廣因」,一願心海是為「略因」。「一願心」者,光壽二願是也。何以言之?四十八願歸一正覺,正覺即是光壽無量,「願心」在此,所謂「願作佛心」也。又「一願心」者,第十八願是也。何以言之?願云「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豈非四十八願盡歸於此乎!五劫思惟獨為此耳!「願心」在此,所謂「度眾生心」也。如此二利,相即不二,是「一願心」義也。清淨功德《註》云:「慈悲正觀之由生」,性功德《註》云「道等悲等」是之謂也。又《註》引光壽二德,釋無礙光如來,前義意也。又「不虛作」依十八願成就以為佛德之極,《註》發「願力相符」之釋,以及始終,是後義意也。《真土文類》,標舉光壽二願,釋中引《註》文及《玄義》等,併思可解。以「廣因」故,諸德圓滿;以「略因」故,一體深妙;又以「願作佛心」故,令往生人同入自內證;以「度眾生心」故全自覺體頓成往生因。廣略相入,悲智無礙,謂之「不思議誓願」也。

    次約「末門」:談其因願則有真假之辨,註家的取三願者,意擇「真實」也。高祖承此旨亦取三願立往生因果,然如高祖,前取十七,後除廿二,互有除取者何也?謂註家約「因果往還」,三願乃足;高祖約「行信因果」取其三願,欲合之乎本五願建立,以詳他力之旨故。如註家「合因開果」,高祖則「開因合果」,故不相違。若然高祖亦約往還標法,何不具取四願,而合果唯三?謂汎談往還義所屬有三:一約「體德」,是佛能施德。二約「名義」,是行者所聞法,義該前後。三約「行德」,是行者所得益。如《文類》者,標釋互題,標約「體德」,故宜開之;釋約「行德」故宜合之,往相證果體用同時故。末門「因本」辨之麁爾,更有多義不遑具錄。「二法」義竟。

 

    次約「三法」辨宗者,故和上又云:亦有三門,云何三門?二門如上,「例」名義學,「門」約安心,是為異耳。三者「一心歸命」:《偈》云:「為度群生彰一心」,又云「正定之因唯信心」;《論》建稱「我一心」;《註》論釋「如實修行」相,判「三不三信」義,結云:「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等,正此意也。《信文類》及《略書》三一問答,自此而出,至深至要,不可以尚焉,其他歎述引用不可枚舉。(《真土卷》、《略書》、《禿鈔》引《論》偈。《信卷》本引《註》文。又「信樂問答」中釋,引「論主建言」等文,寄訓結釋,及約義結釋並云:「是故論主建言」等。序中云「特開一心華文」。《證卷》總結文云「論主宣布廣大無礙一心」等。《二門偈》云云。《和讚》云云。〈天親章〉有四首,〈玄簡章〉讚三念門有十首。又讚「三不三信釋」有六首。巧妙!)況復《五帖法章》、《一紙領語》,輩拳拳服膺者乎!是為一門,蓋是往生因果之別支也。特舉真因故為一門,所以特舉者,往生因果,論其修入正要一心,以上二教相,今一安心故。「聞其名號」故,離「聞不具足」;「信心歡喜」故,離「信不具足」;聞信一具,方為得矣。以門從例,則一心墮往生之因相;以例從門,則成佛往生為一心之因緣。當知二例三門不可須臾離也。

    今問:若如所說,二例唯是教相,安心何稱「三門」?

    釋曰:二例為門,通入一心,一心為門,通入報土,故稱「三門」。

    問:此釋未遮前難。「二例」既是安心之門,則「安心」唯是一門,言「教相二例」,「安心一門」而可也,何須相從而稱「三門」?

    釋曰:不然。如《智論》云「涅槃唯一門,何言三解脫門,以法一義三故。」(文)今亦如是,安心雖是一門,有三義宛然。「聞其名號」者,聞「二例」也。「觀佛本願力」者,觀「二例」也。由此一心歸命相應,「二例」已入「聞」「觀」中來,「一心」則成,豈止為「一心」啟路哉!實為「一心」之體者也。具見此義,故稱「三門」。

    按此「三門」即是光明、名號、信心。《論》云:「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文)即是三門之相也。對「光明」故言「觀」,對「名號」故說「聞」,意則無殊,隨入一門即順二故。《註》云:「知實相為物」等其意亦同。終南云:「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文)旨出於此,但言有左右耳。

    問:《論》曰:「修五念行得往生」,今何言「一心為要」耶?

    答:「一心為要」者,註家之所指示也。首標「但以信佛因緣」,尾結「當生信心」,中間釋義,釋「普共」以定機分齊,釋「如實」以決「一心」義,「一心」既是「如實相應」,豈有他可尚者哉!故以五門行推之乎本,遂證往相因,以十八一願矣,所以歎曰「正定之因唯信心」也。然「一心」「五念」者唯是「廣略」,相別體同,所以者何?如來永劫修滿五念成一名號,以施眾生,眾生「聞信」則為「一心」,「一心」流衍則為「五念」,「五念」即是「行如來行」,「一心」體具,「五念」相發,見相有別,體則無異。「偈申己心」故曰「一心」;「論解偈意」故辨「五念」。但見「五念」不了「一心」,是為「不如實」;唯服「一心」自得「五念」,故為「如實」相。應知「一心正因」,「五念報恩」,則無所惑矣。《信文類》三引「一心」,《行文類》廣引「五念」,《改邪鈔》(云云)。相承之旨可不仰哉!至下更悉之。「三門」略爾。

 

    次約「四法」辨宗者,《教文類》首云:「謹按淨土真宗有二種廻向: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就往相廻向,有真實教行信證。」(文)釋義廣如彼中。

    問:此四法依何而立?

    答:此是願海法爾法故,如願成就文云:「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文)此是四法會於一願者也。高祖按義立四法目,各歸其所主之願矣。此義云何?《經》云:「其名號」者,上文所謂「諸佛共讚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是也。即此名號約能讚邊為物所聞,是為「真實教」,蓋十七願所建也。又此名號威德難思,成物「大行」,信後說「乃至」者,法體之發於外也,合稱「大行」,以安信前,其旨深矣!十七願所成也。聞信一念是報土真因,故為大信,正是十八願所主也。往生即成佛,二利圓滿之妙位,故名「真證」,十一願正意也。此中攝還相,亦攝佛土,應知。

    問:教是「能詮」,宗為「所詮」,云何以教為宗?

    答:「真實教」義異乎常途,教體是名號,能所不二,能為大義,即是本佛口業功德故。此《論》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與佛教相應,《註》云:「上衍之極致」等,是「真實教」。如《行文類》引用二文,教行合明耳。

    又「五念」屬本,只是名號所謂「真實功德相」;約末只是念佛,所謂「稱無礙光如來,如實修行相應」故,是「真實行」。《行文類》引《論》「真實功德」、「不虛作住持」及「利行滿足」文,又引《註》上卷首至下卷五念釋竟諸文,至下更引「滿足章」及「不虛作」《註》文,深旨應知。

    又「一心歸命」違「三不」順「三信」,是「真實信」,《信文類》引用述義可見。

    又入三種成就願心莊嚴妙境界,為正覺之眷屬,主伴同坐一正覺華,廣略相入分極無礙,五成就即一成就,是「真實證」,《證文類》引用可見。《正信偈》(云云)併思。當知宗致不出「四法」也。

 

    次約「五法」辨宗者,《經》云:「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文)

    竊按:「五智」義甚深不可思議,今約信解,試說一端。「五智」者蓋是五願成就也。就中「佛智」者是正覺體,即壽德也。何者?法性亦名佛性,法性顯現,修性不二,境智如如,三世際斷,是為「佛智」,豈非「壽德」哉!即此佛智別願所成,內德熾然,外用顯赫,巍巍殊妙,是為「不思議智」,即「光德」也。即此「不思議智」,為十方諸佛之所稱歎,無量無邊劫稱歎不能盡,以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故,是為「不可稱智」,即「名號德」也。即此「不可稱智」,是體大法,有運載安樂住持之力,普攝十方諸有眾生,令乘佛願力必到畢竟安樂大清淨處,是為「大乘廣智」,即「至心破闇德」也。即此「大乘廣智」能使煩惱成就人,頓究竟大涅槃,廣略相入,超出常倫,別願超世無上之功,於是顯著,是為「無等最上智」,即「滅度滿願德」也。

    如此五智該攝說之,一一光壽,分相辨之:初壽體,二光體,三俱相,四光用,五壽用,用歸體而息矣。《經》光明成就文云:「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等,此中「無量壽佛」者「佛智」也。次下說壽德(云云),吳譯《經》云:「甚深無極無底,唯佛獨信知耳。」(文)是也。又「威神光明」等者,「不思議智」可知。此中亦有餘三智相,按文可見,至下卷初正說三智相。今就其一,擴而述之:十八願成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等,正是「大乘廣智」相。就中「聞其名號」者,次上文云:「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文)是也。即是「不可稱智」,亦是「佛智」、「不思議智」。「即得往生」者,義通冥顯;約其顯者,即上文云:「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文)。唐譯則云:「皆悉究竟無上菩提」(文)。此是超出常倫之益,能事於是畢矣!是「最上智」相也。前後兩文,互具互融,妙旨在此,須深思焉。又《經》下文說諸佛會云:「其佛本願力」等,乃至「付屬彌勒」等,並此旨也。應知。一經宗致在此矣!此《論》建稱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是「五智」,所以者何?題言「無量壽」,今言「無礙光」。《註》引《經》光壽二德釋之,故知是初二智也。又《註》云:「即是讚歎門」,故知亦是第三智。

    問:向言「唯諸佛所歎,非因人所及」,是「不可稱智」義。今何相違?

    答:如實讚歎,位同諸佛,亦是「不可稱智」德,須細思焉。又《註》云:「即是依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則知論主「一心」全是「無礙光德」,以此普共眾生,是「大乘廣智」。宜哉高祖釋偈總持云:「是無礙光智也」。又《註》引「及其人民」文,即是第五智。故知:無礙光是五智為義,此合《經》前文意也。又不虛作偈(云云)。註家得此旨以釋「易行道」,正是「大乘廣智」相,此合《經》後文意,准思可解。又《註》釋第二行云:「如來即真實功德相(從如來生義故)」,是初智可知。又「從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是第二智。次「不顛倒」,是上二智德。「依法性」是初智相,「順二諦(般若方便故)」是第二智相。次「不虛偽」是後三智德,「攝眾生」是第三第四智,「入畢竟淨」是第五智。可見。又讚歎門《註》,具說「五智」合為「二身」可見。又釋「阿耨菩提」亦是「五智」可見。謹按:「真實功德」釋,是依初智門而具五智。「無礙光」釋,是依第二智門而具五智。「讚歎門」釋,依第三智門。「不虛作住持」依第四智門。「阿耨菩提」依第五智門而各具五智。至深至要不可不詳焉!今略示端緒耳。

 

    次約「六法」明宗者:前「四法」唯「約末」明,「五智」唯「約本」明;今「六法」者,本末合明。六法云何?如《文類》所明:真實教、行、信、證、佛、土,是為「六法」。前四約末義,如前述;後二約本,願文所謂「我國」是也。高祖按義立此二法,以顯四法之所歸所本也。彼中釋云:「謹按真佛土者,佛者則是不可思議光如來,土者亦是無量光明土也。然則酬報大悲誓願故,曰真報佛土。既而有願,即光明、壽命之願是也。」(乃至)引《論》偈建章,及清淨量二德。又引《註論》清淨德、性德、大義門德、不可思議力、示現自利利他、不虛作德諸釋。(乃至)結釋云:「夫按報者,由如來願海酬報果成土,故曰報也。然就願海,有真有假。是以復就佛土,有真有假。由選擇本願之正因,成就真佛土。言真佛者,《大經》言『無邊光佛、無礙光佛』,又言『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論》曰『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也。言真土者,《大經》言『無量光明土』,或言『諸智土』;《論》曰『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也。言往生者,《大經》言『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論》曰『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又云『同一念佛無別道故』。(乃至)既以,真假皆是酬報大悲願海,故知報佛土也。良假佛土業因千差,土復應千差,是名方便化身化土。由不知真假,迷失如來廣大恩德。因茲今顯真佛真土,斯乃真宗之正意也。經家論家之正說,淨土宗師之解義,仰可敬信,特可奉持也。」(文)

    謹按:此中為光壽二願所成者,是約略門定其分齊。身土不二,一光壽海故,為真佛土,唯佛願所成,無餘因故為報佛土。釋中引《論》及《註》者,顯光壽妙境,願力成就,廣略相入,二利圓滿,不可思議也。又引《讚偈》等,其義彌顯。結釋中,簡判真假者,此是往生因果之急務,今「從末向本」故,須此簡判因果相顯,抑又顯示佛土分齊者也。次的取經論中,及往生因果者,顯二利圓滿,三種成就,是真報土故,又復以此顯佛土分齊故。次「真假皆報」者,此約願心莊嚴門,與《論》意同。次「假因千差」等者,是復本宗真假分別。

    問:前後相違云何?

    答:非相違,義意別故。若約「從本向末」門,真假皆是願心莊嚴,廣略相入焉;論真假故一報佛土也,此就體論。若就「從末向本」門,非無差別。何者?法體雖圓融,機情則隔別;但從略門者,自契圓融,入廣略相入妙土,以略中廣無廣不略,故稱「真土」。從略者何也,託願力也。知一切皆願力則無非彌陀正覺,故為略門。從此而入,故云「同一念佛無別道故」。若不達略者,則滯廣門之一相,以不由他力故,不能入願心莊嚴妙境,隨自業因見廣門之一相,故云「假因千差,土亦千差」,非是略之廣,猶失廣門之稱,故名「假土」。應體雖報,約感是化。今此《論》意約「從本向末」,不須此簡然非無此意,「一心」「如實」自簡得之故,註家勤判自力、他力,如實、不如實者,為此故也。高祖探得論家宗師之幽旨,顯示此精判。講此《論》者不可不述之,況復此判彌顯願心莊嚴者乎!「六法」麁爾。

 

    次約「七法」者,《行文類》云:「凡就誓願有真實行信,(乃至)斯乃選擇本願之行信也。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往生者則難思議往生也。佛土者則報佛報土也。斯乃誓願不可思議一實真如海。《大無量壽經》之宗致,他力真宗之正意也。」(文)故知「七法」為宗致也。「六法」如上,更加一「機」,能被所被雙明故,此則開出本願「十方眾生」一句者也。談「機」有二門:

    一「選擇門」。《禿鈔》云:「選擇淨土機」是也。如《觀經》所說:韋提自為,及為未來請,世尊應請說,至下下品而極矣!是「選機」之相也。選取實凡、實愚、實惡邪者,是為「選擇門」,悲願正意在此故。故知今日「選擇」,即是往昔「選擇」也。

    二「齊等門」。《信偈》云:「凡聖逆謗齊廻入」是也。《大經》所說,願云「十方眾生」;成云「諸有眾生」;至下廣說,則說「五惡痛燒」,而將彌勒以還,攝屬此中。則知光明成就文云:「若在三途」者,與願文「十方眾生」無二無別。何故然者?如《行文類》云:「願海者,不宿二乘雜善中下屍骸,何況宿人天虛假邪偽善業雜毒雜心屍骸乎。故《大本》言:「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惻,唯佛獨明了。」(文)又云:「如閻浮檀金,映奪一切有為善故。」(文)文意可解。以此義故,令一切凡聖齊逆惡,是為「齊等門」,此是無礙光大智德也。但以,願意主選擇,故致令諸機齊等。齊等者,選擇之至極也。選擇者,齊等之正意也。主本者,宜齊等門;主末者,宜選擇門。二門不妨,本末一致。今論主「一心」「普共」者,依「齊等門」,《註》引「本願」顯之。《註》又引「下下品」,及「煩惱成就」等釋,是依「選擇門」也。

    問:機是所被,何以為宗?

    答:不然。是佛願之生起故,機只是法,故有信機法門,本願一乘之最要也,焉不言是「宗」哉!「七法」略爾。

 

    次約「八法」者:「七法」如上,更開「還相」。如《文類》云:按淨土真宗有往相有還相。往相已明,還相可不述哉!《證文類》云:二言還相廻向者,則是利他教化地益也。則是出於必至補處之願。(乃至)引《論》出第五門,及《註》廻向門釋,又廣引《註》不虛作釋中「即見彼佛」以下,至利行滿足章五門釋說。

    謹按:還相廻向者,從果向因,普賢之大用也。上明往相證果云:「利他圓滿之妙位,無上涅槃之極果也。」蓋如來利他,於是圓滿,行者自利於是究竟;自利究竟故,利他亦具足;是以如來利他圓滿,即是行者利他圓滿,故稱「證果」為「利他圓滿之妙位」,亦曰「利他教化地果」。良以,自利究竟「體」,全具利他「用」,二利同時圓滿故,以「用」歎「體」也。但入而無出者,非大般涅槃故,今還相者是利他教化地益也。故合之則唯往相證果,開之則果後大用。別為還相,從果還因故,從淨還穢故,此約行者所得。若從本佛所用,施設不同。還相為種熟用,往相為度脫用,前後不同。然佛所用往相,即眾生所得往相也。眾生果後還相,即佛之用還相也。唯是廿二願力故,又引《論》第五門者,園林遊戲,正是還相門故。然次下廣引《註》論中四種正修行,五成就門,並皆攝還相者也。

    (問):四行為安養三嚴之一,五門初四成入功德,後一成出功德。高祖何意,概屬還相益,依義不依文故也。其義云何?謂四種正修行,不動而動,布十方化事;動即不動,住安養果報。不動有二,略門、廣門。廣門不動,猶屬還相,況十方動作乎!五門,初四雖成就入功德。約廣門,次第相故,亦屬還相,亦是不動而動。園林遊戲,而具五門,五門中復有園林遊戲,入出無盡,即是還相寂用無涯者也。廣門是安養莊嚴,何為還相?

    (答):謂高祖意,不問本國他方,諸從果向因。修普賢德者,咸以為還相,從果還因故。況復無礙光界,本國莊嚴即是他方佛事,他方佛事即是本國莊嚴,本國他方元無二,悉是涅槃平等法。故廿二願中,初本國位,後他方化,概之普賢德,高祖概稱「還相廻向之願」,亦是此旨也。餘義至下辨之。「八法」略爾。

 

    次約「九法」者:依此《論》(長行)說,以三嚴、五門、一句為宗。

    「三嚴」者:一國土莊嚴功德。此有十七句,示現自利利他成就。二佛莊嚴功德。此有八句,示現自利利他成就。三菩薩莊嚴功德。此有四句,體如而行故。如此三嚴為廣門廿九種。

    次「五門」者:一禮拜門,禮阿彌陀佛。二讚歎門,稱無礙光如來名,如實相應。三作願門,願生安樂國。四觀察門,觀察彼三嚴。五廻向門,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廻向為首。是為「五念門」。又有「五門」,如次成就前五:一近門,初至淨土,成就禮拜。二大會眾門,入大會眾數,成就讚歎。三宅門,得入蓮華藏世界,成就作願。四屋門,受用種種法味樂,成就觀察。五園林遊戲地門,至教化地,成就回向。此五初四,成就入功德(前四念),第五,成就出功德(後一念)。後五不出初五,故《註》牒《論》結文云:「菩薩如是修五念門行」等,《二門偈》亦合用二五,故今為一五門也。如此「五門」,對「三嚴」故,初二對佛,次一對土,第四總對三嚴,第五對菩薩德,亦是廣門耳。

    問:「五念」既是因,「五成」應是果,云何合因果為一?

    答:「五成」雖是果,今約普賢門作修行相說,故不出前五念已,具如下釋。

    次「一句」者,願心莊嚴是也。《論》曰:「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文)是為「略門」。以此「一句」,斷前後者,此《論》之玄旨也。於是「五念」唯是「一念」,與真實教行信證會;「三嚴」唯是「光壽」,與真佛真土會。

    問:今列三科次第,依何文義?

    答:此依〈淨入願心〉,〈利行滿足〉等文義也。依〈淨入願心〉,「三嚴」在初,「一句」在後。廣略次第,依〈利行滿足〉,「五門」居初,「速得菩提」在後。《註》約本釋,「菩提」亦唯「一句」,亦是廣略次第(〈利行滿足〉意,在〈淨入願心〉既已具焉。思之)。廣廣相從,本末為次,略則無別,故作此次第耳。然就義辨之,有順逆二次:

    其「順次」者,三種莊嚴,是所觀境,起觀生信,有五念門,五念成就,即願心海,此約「從末向本」辨。

    又「三嚴」是「本功德」,「五念」是「末利益」;本能生末,本末唯是願心莊嚴,此約「從本向末」辨。

    又「三嚴」是觀察體相,則攝「五念」中,「五念」入「一句」,故唯一因一果,此約「末中攝本」辨。

    又「三嚴」攝「五念」,是「不虛作住持德」故《註》釋思之,此廣入略,是為「淨入願心」,此約「本中攝末」辨。

    次「逆次」者,「一句」是大願心海,「五念」是永劫大行,「三嚴」是正覺妙相,所謂菩薩智慧(一句)清淨業起(五念)莊嚴佛事(三嚴),是也。又「大願業力」等,亦此意也。《註》利行滿足章,發揮此旨。《二門偈》盛述之,蓋「淨入願心」及「不虛作住持」妙旨也。此約「唯本泯末門」辨。

    又以本願力故,全大行施名號,授眾生往生因;全正覺成三嚴,授眾生往生果。此約「從本向末門」辨。

    又「一句」是所觀本願力,即「名義」也。「五念」即「一念」,謂讚歎門。彌陀永劫所修,會名號來,眾生聞信之,即具「五門」,故云「同一念佛無別道故」。五念門中,唯於「讚歎門」,但云「如實修行相應」,餘門攝於此可見。是以「五門」,即是「一心」,一心妙因,入佛自境界。「自境界」者,三種莊嚴海是,廣略相入妙境界故,此約「從末向本」辨。

    不虛作偈云:「觀佛本願力」者,「一句」也;「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者「五門」也;「功德大寶海」者,「三嚴」也。

    又「一句」者,即是「廣大無礙一心」。何以故?全體成故。《二門偈》以「妙樂勝真心」等,為無礙光願心。《論》則屬之行者,「本末相奪」故。「一句」既是「一心」,「五念」乃是「信後妙行」,不行而行,行即不行,是如來行故。因此一心之五行,得一果之五門,即墮三種莊嚴。然一心之五念,五念無功;一果之五成,五成非別;非別而五,以度眾生;無功而行,以報佛恩。須體此意!此約「唯末泯本門」辨。

    又依普賢所修五門,亦有順逆二次。「順次」者,三嚴為安養果德,無窮入出以化十方,是為「大心海」。此約「攝末歸本」辨。

    「逆次」者,一願心海,二利圓成,廣門重修法藏所修,以成「主伴莊嚴」。尋夫法藏因滿成一名號,入眾生心中一心圓具,現則五念安養果後;五念再現,只是法藏修滿大行,形乎行者耳。此約「攬本成末」辨。

    上來十意,是本《論》《論註》之所韞,《文類》《門偈》之所發。今寄三科次第,以顯妙旨耳。

    問:三嚴廣略之旨,《經》說云何?

    答:《大經》說願成就,有廣略二說,即此旨也。

    初「略說」三種:謂「其佛國土」等國土功德,「無量壽佛威神光明」等佛功德,「聲聞菩薩天人之眾壽命」等菩薩功德。此是於「一光壽海」說「三嚴」,「廣入略」者也。

    後「廣說」三種:謂彼佛初會至上卷盡,是國德;下卷初說三願成就等,是佛德;「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至「不能窮盡」,是菩薩德。此是「廣門」,「三嚴」之相。而言「彼佛國土清淨安穩」等,又言「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等,又言「究竟一乘至於彼岸」等,「略入廣」者也。

    《觀經》《小經》亦各說「三嚴」,而《觀經》則說「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小經》則言「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皆論主之所取也。

    問:「五門」所據,在何文義?

    答:辨之有三,一者約本,二者約往,三者約還。

    一「約本」者,本是法藏永劫所修,其所修行雖復無量,蓋不出三業福智二利,故「五念門」攝無不盡,五門義相蓋亦不同乎!末中所修,其所禮佛,通法、報、應,乃至十身;禮亦通該身、口、意業,乃至一切智行趣之。所讚亦通,能讚准知;如實修行隨順法性,故圓融無礙也。作願,即是菩提心,廣大可知,況復別願超世無上乎!所觀之境,通法界三種;能觀之觀,五眼觀照;前三後一,自此而發。又作願奢摩他,觀察毘婆舍那,則不二定慧,以攝一切行。廻向,則通實際菩提眾生,全三為一,是別願廻向耳,故舉禮拜一門,一切趣此,乃至廻向亦如是。《經》曰:「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文)。《二門偈》云:「不可思議兆載劫,漸次成就五種門」(文)。既攝無量作五門,五亦一一圓具,焉指一文為是其所據也。

    今約分相,且指《經》文:

    「稽首佛足」等者,「禮拜」也。

    「以頌讚曰」等者,「讚歎」也。

    「願我作佛」等者,「作願」也。

    「如是三昧智慧為上」者,「觀察」也。

    「吾誓得佛」等者,「廻向」也。(因辨:從上經文,義約廣門。此下「假使」等二頌,約略因。「譬如」等五頌,約略果。廣略相入,已兆乎此,總願含別故。)

    又「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者,入四門也。

    「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者,出一門也。

    又「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唯願世尊廣為敷演」等者,讚歎門也。

    仰依佛口業德,如說修行故此中「皆悉覩見」,破闇益;「成滿所願」,滿願益。可知。

    「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等者,作願門也。

    「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者,觀察門也。此是前文「皆悉覩見」,舒乎後者也。得旨領焉。

    「詣彼佛所稽首禮足」者,禮拜門也。

    四十八願者,廻向門也。全入作出故。尋「如來作願,不捨苦惱有情」等,此之謂也。

    又「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者,「近門」相也。

    「具足修滿如是大願,誠諦不虛,超出世間,深樂寂滅」者,「大會眾門」相也。是如實修行入如來大會中,「如來大會」者蓋光壽海波瀾,普賢境界也。佛智不思議誓願故。

    「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恢廓廣大」等者,「宅門相」可見。

    「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等者,「屋門」受用種種法味樂相也。

    上是「奢摩他」,故云「一向專志」;今則「毘婆舍那」,故云「無量德行」。此中自具五門,在文可見。

    總結云:「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文),「二利成滿」之相也。

    「住空無相」下,園林門利他教化地果相也。此則奢摩他毘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廻入生死自在化度者也。然此門有二,因行、果德。若約「因行」,仍是「以大莊嚴具足眾行」意;若約「果德」,即是「令諸眾生功德成就」義。彌陀出門主後,聖眾出門主前,今《經》文初約「因行」,後「於一切法而得自在」者約「果德」。得旨領之。

    二「約往」者末中往相,所修五門,義不同本,領所施故。《經》文有二:一者「本願」,二者「成就」。

    一「本願」者,「五念」並從十八願出,而此一願中具諸願故,開陳則有別願。「五念」從一願出者,「乃至十念」句是其所從出也。尋夫「五念門」,彌陀永劫之大行也;全此大行成一名號以施眾生,十七願為此而立,十八願者願眾生領之者也;故信樂一念全領所施,五念門行既已滿足矣!「乃至十念」者「一心」之流至後後者也,後後相續則五相宛然;雖有五相,只是念佛,則以「讚歎門」為主,以攝餘四,以此門是法體之直露全體者也,故說「乃至十念」。

    問:何以知此句必具五門?

    答:以義推故,准餘文故。「推義」者領佛三業功德故,發於身業為「禮拜」,發於口業為「讚歎」,意業相續為「作願」,是領佛智故有「觀察」,是領佛悲故具「廻向」。至下更詳。

    「准餘文」者,如次下所辨:

    開陳有別願者:開「禮拜」為三十七願,文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等是也。

    「讚歎」一門相全同「本」,故在十七願;十七願者「願諸佛讚歎名號法體」,於此立矣。眾生一心如實相應,故其「所稱」即是「法體」,讚歎則等於諸佛矣!

    「作願」唯是一心相續,故不開別願也。

    「觀察」開作三十四願,文云:「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文)「觀」有二義:謂最初「觀知」,恆時「觀照」,如次配當法忍總持;雖有二義,其體不二,唯是他力信心智慧耳。具如下辨。

    「廻向」開作三十三願,文云:「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輭超過人天。」(文)「常行大悲」是為「柔輭」也。

    此五唯在第十八願,故《註》終證往相因獨引此一願矣。「本願」如此。

    次「成就」者,此願成就文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廻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文)此是「成就」之正說也。其他說此願成相者前後十處,彼此相映義彌明顯。就中付屬文云:「一念具足無上功德」,今文次上云:「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承之云「聞其名號」,則知「名號」是「無上功德」,聞信頓領名號全體,故為「一念具足」。今文於「聞信」處,下「乃至一念」語,勢與「即得往生」相接,此之旨已。則知「一念」下言「至心」等者即是「佛德」,即是「一念」中所具物也。「一念」故體具,「乃至」故相發,「相發」則行佛行,即是「五念」也。「至心」者,此中含三門,初二及四,何故然者?「至心」外發即是「禮拜」,「禮拜」以表「至心」故,云「至心歸命禮」。又「至心」是「讚歎」,至心以名號為體故,「如實讚歎」即至心之相也。又「至心」是「觀察」,佛智徹到令信慧了了故,知觀察即至心之相也。又終南釋「至誠心」開口讚、身禮、意觀,准思可解。

    次「回向」等者,第三、第五兩門可見。「從本向末」則全「作願」作「回向」,「從末向本」故攝「廻向」在「作願」。其為眾生發,不過以此法化益耳。又上文說云:「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等,第二門顯。又下文說云:「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廻向」(文),明是最初觀知,餘則准之。《觀》《小》二經亦應准知。如「五成就門」非往相因相,若約果者點略為廣,即是還相,非今所論。如高祖依義以初二為「現益」者仍是十八願益相已。

    三「約還」者亦有其二,「本願」者從二十二願出,文云:「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文),此中「修菩薩行」為「總」,下二句為「別」,中「供養」自攝入四門。《十地論》三初左云:有三種供養,乃至三者行供養,修行信戒行等。又云有三種:一恭敬供養,謂讚歎等顯佛功德故。二尊重供養,謂禮拜等。三奉施供養,謂華香旛蓋等。《智論》三十云云,併披 「開化眾生」是出第五門,廿三、廿四及四十二、四十五等諸願,皆開此供佛者也。此則重修法藏所修,遊無量光明土,奉事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果不捨因,因不離果之相,因果相成,唯為眾生。唯為眾生故,「五門」皆是「園林門」攝,其成就者,如〈往覲偈〉及偈後一品門相可見。「出」為諸佛弟子,「入」為光壽眷屬,向內向外,五門番番,入出無盡,內外不二,入出義等,得旨領焉。「九法」略爾。

 

    次約「十法」者,《經》云:「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文)。《論》云:「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又云:「成就不可思議力」(文)。《註》云:「不可思議有二種力」等。高祖云:「誓願不可思議一實真如海,大無量壽經之宗致」等。依此等意,竊開十門:一誓願不可思議,二正覺不可思議,三莊嚴不可思議,四相入不可思議,五圓滿不可思議,六智慧不可思議,七功德不可思議,八同乘不可思議,九隨緣不可思議,十讚歎不可思議。

    一「誓願不可思議」者:謂廣略無礙,因果無礙,二利無礙,故不可思議。

    云何「廣略無礙」?「廣」謂四十八願,「略」謂清淨願心;方便(智慧、慈悲、方便)為「廣」,般若為「略」;如此廣略,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圓融自在,故為無礙,焉可思議。此依〈淨入願心〉意也。

    云何「因果無礙」?此有二門:

    一「因果互奪」故,謂淨入願心,願心一念,盡未來際莊嚴佛事,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光壽海」是,此光壽海盡過去際,願心無外,唯因唯果,因果自在,焉可思議。此亦依〈淨入願心章〉。《經》云:「如來智慧海」等,終南則云:「彌陀智願海」等,亦此旨也。

    二「因果重現」故,如《和讚》云:「南無不可思議光佛,在饒王佛所」等,又云:「佛智不思議誓願」。如此諸文立重現義,然則因願即究竟佛智,焉可思議!況復今日因果,與久遠因果無二乎!

    云何「二利無礙」?謂若因若果,皆全自利成利他故。別願不共,超絕思議之表,諸佛同讚正意在此矣!如此三義取要言之全下九門在此一門故。

    二「正覺不可思議」者,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故。具如下釋。

    三「莊嚴不可思議」者,彼佛國土莊嚴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具如《論註》。

    四「相入不可思議」者,謂莊嚴為「廣」,正覺為「略」,廣略相入,相即無礙,主伴不二,依正不二,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唯佛與佛之所知見,焉可思議。

    五「圓滿不可思議」者,謂二利成就,是為圓滿。全利他為自利,全自利成利他,圓融圓滿不可思議。此義至要!故《論》十七句及八句,終並示現自利利他,而明五門竟曰:「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菩薩出第五門廻向利益他行成就應知。」(文)《註》云:「應知由自利故則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應知由利他故則能自利,非是不能利他而能自利也。」(文)乃至弘宣他利利他深義。《和讚》云:「自利利他圓滿,歸命方便巧莊嚴」等,須深思焉。

    六「智慧不可思議」者,謂如來利他一心,是為智慧。此是無礙光大智,徹到眾生煩惱心中,能破一切無明,能滿一切志願,謂之「一念無上佛智」,謂之「廣大無礙一心」。毛海芥山不比其神,安可思議哉!

    七「功德不可思議」者,謂如來積劫勤修至德,欲知其高廣之量,三種成就是也。全此廣大體成一名號,以廻施眾生,已成信智復現稱念,舒為「五念」,卷居「一心」,一念具足無上功德,即智即德安可思議哉!

    八「同乘不可思議」者,謂以往相之因皆乘佛願力故,致往相之果同乘正覺華,是以三世諸佛,十方眾生,同乘此妙乘,無量正覺唯一正覺,是為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謂之「三種成就願心莊嚴」也。真不可思議之至也!

    九「隨緣不可思議」者,謂還相廻向普賢大用也。然還相廻向有當位,有終歸。願云:「開化恆沙無量眾生」者「當位」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者「終歸」也。不動而動是其「當位」,動即不動是其「終歸」,至「菩薩四種」具辨之。今取其「當位」,是修菩薩行,從末視之,光闡道教佛佛亦垂九界身,法界無量佛法,於是而出,唯是隨緣調機,令解如實修行,謂之「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從本視之,常是不動,其所攝化只是光壽海之妙波瀾。《經》言:「說微妙法」。《論》言:「常轉無垢輪」。《讚》云:「攝化隨緣不思議」。

    十「讚歎不可思議」者,謂還相之終歸「行如來德」,於是法界同位「一時來會」,教主則「五德巍巍」,融本方說「真實之利」。本末無礙,無能所讚。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佛慧明淨日,開諸淤泥華。如是無能所,而能所宛然。喚遣郢匠,往生門開,利濟無盡,安可思議哉!

    上來十門,互具互融,不可思議。就中分別:

    初一「能成」,後九「所成」。「願心莊嚴」旨顯,「招喚」之恩可知,所以論主建稱「無礙光」也。

    後一「能讚」,初九「所讚」,「惠以真利」義明,「發遣」之恩可知,所以論主首告「世尊」也。

    又就「九法」、「八法」、「七法」、「六法」,收之可知。

    又就「五智」收之,初一為「五智本」,次三是「佛智不思議智」,次一總收五智,後五為下三智,就中「智慧」是「大乘廣智」,「功德」是「不可稱智」,「同乘」為「最上勝智」,後二亦然。一往配當,得旨勿膠。

    「四法」可知。

    若約「三門」,此十通為「所聞」,而歸第六一門。

    若約「二法」,初五是「彌陀因果」,後五「眾生因果」。可解。

    若約「一法」攝之,初一是「總」,後九是「別」。「別」中後五,為第五攝;第五以至第三三門,為「正覺」攝;「正覺」亦為第一門攝;第二攝餘,亦復如是。

    取要言之,二利、廣略、因果不二,一大願心莊嚴法門耳,是為今《經》《論》之宗致也。高祖曰:「誓願不可思議一實真如海,大無量壽經之宗致,他力真宗之正意也。」(文)「通述經論宗致」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見 真 的頭像
    見 真

    見真度彼岸

    見 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