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 菩 提 心
○ 《經》(平等覺經卷一意)言:「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則入正定聚。」此是國土名字為佛事,安可思議。(論註卷下 P.46)
○ 按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三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發皆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即是攝取衆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論註卷下 P.61)
○ 《大經》(卷下意)云:「凡欲往生淨土要須發菩提心爲源。」(安樂集卷上 P.12)
○ 三言「發菩提心」者,此明衆生欣心趣大。不可淺發小因,自非廣發弘心,何能得與菩提相會。唯願我身,身同虛空心齊法界,盡衆生性。我以身業,恭敬供養禮拜,迎送來去,運度令盡。又我以口業讚歎說法,皆受我化,言下得道者令盡。又我以意業,入定觀察,分身法界,應機而度,無一不盡。我發此願,運運增長猶如虛空,無處不遍,行流無盡徹窮後際,身無疲倦,心無厭足。又言「菩提」者即是佛果之名。又言「心」者即是衆生能求之心。故云「發菩提心」也。(序分義 P.52)
○ 綽禪師《安樂集》(卷上)云:「大經云,凡欲往生淨土,要須發菩提心爲源。云何,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若欲發心作佛者,此心廣大周遍法界,此心長遠盡未來際,此心普備離二乘障。若能一發此心,傾無始生死有輪。」
淨土論云:「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即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者,即是攝取衆生生有佛國土心。今既願生淨土。故先須發菩提心也。」已上
當知菩提心是淨土菩提之綱要。故聊以三門,決擇其義。行者勿厭繁。一明菩提心行相,二明利益,三料簡。
初行相者,總謂之願作佛心。亦名上求菩提、下化衆生心。別謂之四弘誓願。此有二種:一緣事四弘願,是即衆生緣慈。或復法緣慈也。二緣理四弘,是無緣慈悲也。
言緣事四弘者:
一衆生無邊誓願度。應念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我皆令入無餘涅槃。此心即是饒益有情戒。亦是恩德心,亦是緣因佛性,應身菩提因。
二煩惱無邊誓願斷。此是攝律儀戒。亦是斷德心,亦是正因佛性,法身菩提因。
三法門無盡誓願知。此是攝善法戒。亦是智德心,亦是了因佛性,報身菩提因。
四無上菩提誓願證。此是願求佛果菩提。謂由具足前三行願,證得三身圓滿菩提,還亦廣度一切衆生。
二緣理願者:一切諸法本來寂靜。非有非無,非常非斷,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翻一一塵勞門,即是八萬四千諸波羅蜜。無明變爲明如融冰成水。更非遠物,不餘處來。但一念心普皆具足,如如意珠。非有寶,非無寶。若謂無者即妄語。若謂有者即邪見。不可以心知,不可以言辯。衆生於此不思議,不縛法中,而思想作縛,於無脱法中,而求於脱。是故普於法界一切衆生,起大慈悲,興四弘誓。是名順理發心。是最上菩提心。可見《止觀》第一
又《思益經》(卷三意):「知一切法非法,知一切衆生非衆生。是名菩薩發無上菩提心。」
又《莊嚴菩提心經》云:「菩提心者,非有非造,離於文字。菩提即是心,心即是衆生。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薩修菩提。菩提非過去、未來、現在。如是心衆生亦非過去、未來、現在,能如是解名爲菩薩。然於是中,實無所得,以無所得故得。若於一切法無所得,是名得菩提。爲始行衆生故說有菩提。乃至 然於是中,亦無有心,亦無造心者。亦無有菩提,亦無造菩提者。亦無有衆生,亦無造衆生者。」乃至云云
此二四弘,各有二義。一云:初二願拔衆生苦、集二諦苦,後二願與衆生道、滅二諦樂。二云:初一約他,後三約自。謂拔衆生二諦苦,與衆生二諦樂,總在初願中。爲欲究竟圓滿此願,更約自身,發後三願。如《大般若經》(卷七一意)云:「爲利有情求大菩提,故名菩薩。而不依著,故名摩訶薩。」已上
又前三是因是別,第四是果是總。四弘已後可云,自他法界同利益共生極樂成佛道。心中應念,我與衆生共生極樂,圓滿究竟前四弘願。若有別願者,四弘前唱之。若心不淨非正道因。若心有限,非大菩提。若無至誠,其力不強。是故要須清淨深廣誠心,不爲勝他、名利等事。而於佛眼所照無盡法界一切衆生,一切煩惱,一切法門,一切佛德,發此四種之願行也。
問:於何法中求無上道?
答:此有利鈍二種差別。如《大論》(卷三)云:「如黄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銀性。如是一切世間法中,皆有涅槃性。諸佛、賢聖以智慧、方便、持戒、禪定引導,令得是涅槃法性。利根者,即知是諸法皆是法性,譬如神通人能變瓦石皆使為金。鈍根者,方便分別求之,乃得法性,譬如大治鼓石然後得金。」已上
又(智度論卷六)云:「苦行頭陀,初中後夜勤心觀禪,苦而得道聲聞教也。觀諸法相無縛無解,心得清淨菩薩教也。如文殊師利本緣。」即引《無行經》喜根菩薩偈云(智度論卷六)「婬欲即是道,恚、癡亦如是。如此三事中,無量諸佛道。若有人分別婬、怒、癡及道,是人去佛道,譬如天與地。」已上 如是有七十餘偈。
又同《論》(智度論)云:「一切法不可得,是名佛道,即是諸法實相。此不可得亦不可得。」略抄
又迦葉菩薩白佛言(北本涅槃經卷三,南本涅槃經卷三):「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唯願大世尊,爲我分別說。」
又《般若經》(卷五七八)云:「一切有性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徧故。」
《法句經》云:「諸佛依貪瞋而處於道場。塵勞諸佛種。本來無所動,五蓋及五欲爲諸佛種性。常以是莊嚴。本來無所動,諸法從本來無是亦無非。是非性寂滅,本來無所動。已上六文是利根人菩提心耳(往生要集卷上 P.54)
○ 「發菩提心」者,諸師意不同也。天台即有四教菩提心,謂藏、通、別、圓是也。具如《止觀》說。真言即有三種菩提心,謂行、願、勝義三摩地是也。具如《菩提心論》說。華嚴亦有菩提心,如彼《菩提心義》及《遊心安樂道》等說。三論、法相各有菩提心。具如彼宗章疏等說。又有善導所釋菩提心。具如《疏》述。
發菩提心,其言雖一,各隨其宗其義不同。然則菩提心之一句,廣亙諸經徧該顯密。意氣博遠,詮測沖邈。願諸行者,莫執一遮萬。諸求往生之人,各須發自宗菩提心。縱令無餘行,以菩提心為往生業也。(選擇集卷下 P.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