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信 念 佛 偈 捕 影 記 卷 上 并 敘
湖 東 釋 法 霖 撰
「正信」者何,他力信心也;「念佛」者何,他力大行也;所謂「選擇本願行信」也。
文雖在行(卷)中,而兼六卷精要。余嘗曰:「六卷之要,有今偈,如頭面之有眼目,五藏伏內,發菁華於眼目。」今亦然,文散六卷,要顯今偈。至矣!盡矣!不可得而究。
解者亙古今,各擅其美,誰是誰非,余亦述短解,以傚捧心。捕影之談,何補宗乘,但言其志,擬報謝耳。
將釋今偈分二:一題號,二正文。
初題號:
正信念佛偈
釋題號有二:一明造偈意,二正釋題號。
祖師述造偈意(行卷)曰:「凡就誓願,有真實行信,亦有方便行信。其真實行願者,諸佛稱名願。其真實信願者,至心信樂願。斯乃選擇本願之行信也。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往生者,則難思議往生也。佛土者,則報佛報土也。斯乃誓願不可思議一實真如海。大無量壽經之宗致,他力真宗之正意也。是以為知恩報德,披宗師釋,言:『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后。動靜非己,出沒必由。知恩報德,理宜先啟。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乞加神力,所以仰告。』已上 爾者,歸大聖真言,閱大祖解釋,信知佛恩深遠,作正信念佛偈。」文 。
此初述選擇本願信行,為正信念佛體。次述所被機及往生益,歸本願一實海。所被機雖差別,其實一相也,外相雖差別,內懷本願一實宿因,往生即成佛,能所成一,能所雖分,不離其一,此謂本願一實大道,《大經》宗致,真宗之正意也。
次以「是以」言者:彰因果皆由誓願故,其恩不可不報也。鸞師文意,但釋《論註》歸敬。今因此為造偈意,如短褐不覆脛。云何?今解之有三義:
一謂:高祖之引此文,取知恩義,不取歸敬義。
二謂:但取歸義,不取告義。
三謂:以廣攝略,示偈精要,六十行文,唯在初一行中耳。由之見之,亦歸亦告。
「所以告」者,為報德為乞加也。「大聖真言」者,廣之亙餘文,略之歸名號;自廣見之,二尊二教;自略見之,二尊一教。在初一行告之者,所以在句句下告之也。論主意,由造偈歸敬;今偈意,由歸敬造偈;至其不忘本,則一也。
次釋題號:「正信念佛」者,至心信樂之念佛。祖曰「真實信心正信 之稱名念佛」。論主言「如實修行相應」。宗家言「正定之業」。「正定」者何,即「正信」也;「業」者何,即「念佛」。正信家之念佛,亦有正信之念佛。自相言之,行含信;自體言之,信含行,皆不離誓願一實中。今偈在「真實行」中,而其所明,專在「真實信」,此明其本,則末自在其中。在行末明之,示此非單行具信之行,使人知信行相即旨。就建立門,則行在先;就安心門,則信在先。就行立信,由信行其行。
此「正信」二字,出《維摩》及《起信》。今《經》(大經卷下)未見「正信」二字,唯言「明信」耳。下卷言「正心正意」者,不免邪義。慈雲(往生正信偈)言「往生正信」,猶墮自力偏邪。今此「正信」言,如射中鵠。嘗竊釋此言曰:「契佛中心」謂之「正」;「疑蓋無雜」謂之「信」。唯見白道,不顧二河,由二尊教敕,不由餘人誑說,「如」聖道信,言之「正信」,此「信」,本「聖道大慈悲,出世善根所生」故。「正」者,「非正非邪」之稱。《觀經》分邪正,望《壽經》,猶墮偏邪。分之有四句:
謂「有境正而心邪」,如世人為求富貴念佛,為病苦念佛等,是也。
二「有信正而境邪」,如愚人言孔相為佛,謂邪教為正教。是也。
三「有境正而信亦正」,今「正信」是也。
四「境信具邪」,可知。
其實言「正信」者,離四句絕對待,無上正真之信心海也。如行有四修,信亦具四義:
其「恭敬」義者,《大經》(卷下)「見敬得大慶」,即歸敬義。
「無餘」者,唯見一道,不見餘道。信一切佛在一佛中,信一切土在光明中,若能見一佛,一切佛在其中,見一佛不見餘佛,此所謂「歸命盡十方不可思議光」也。
「無間」者,所謂「無間心」。純白清淨信道,煩惱不能犯其堤防,群賊不能遮其行程,修修能相續。
「長時」者,恆時相續不絕,如竹筍迸園其根續續不絕。故知相續信非單信,具行之信;行非單行,具信之行;自外見之,行相著;自內見之,信根深。
《經》(大經卷下)言「明信」者,「分明信知」也。云何信知,謂信知煩惱具足,仰信本願一道也。「正」出於名號,「明」出於光明。何以知之,名號正定業故,光明顯赫故。「正」由「明」顯,「明」由「正」著,言雖殊,信體是一。
「念佛」者,「念」謂稱念,口稱三昧也;「佛」謂佛名,六字名號。上「正信」,信受本願;今「念佛」,稱念佛名。願不離名,名不離願,故言「彌陀名願」,言「本願名號」,名號不離本願中,稱念不出信受中,舉口業,三業皆具口業中,舉餘身、意,亦爾。三業相應稱念,三業相應作願,實圓融不思議大行,廣大無礙大信。
「偈」者:梵語,此言讚嘆。
二正文:一依大經述,二依祖釋證。
初依大經述三:一舉經體述歸敬,二舉因果述始末,三舉興致示難信。
初「舉經體述歸敬」者:
歸命無量壽如來 南無不可思議光
此舉壽、光二德,為所歸法體,而述歸敬。
「歸」言「無他」,歸順敕命也,眾生能歸心,於法體具足,使眾生歸命無量壽故。《文類》略「南無」二字,三經以此為經體,今順法體歸敬,正信念佛相,故《論註》(卷上)曰:「釋迦如來在王舍城及舍衛國,說國土莊嚴真實功德相 ,以名號真實功德體 為經體。」取意文 。
此「名號」即「彌陀說法」故,鸞師以名號為彌陀口業功德。宗家(往生禮讚)曰:「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高祖曰:「光明壽命誓願,為大悲本。」
《觀經》光臺現國,即釋迦教敕;華座住立空中,即彌陀教敕;言「佛當為汝解說除苦惱法」,乃彌陀現空中,使韋提知除苦惱法即彌陀,愍無明大夜,法身光輪無際,示無礙光佛,影現安養界。故釋迦未說,彌陀現光明,使韋提接足作禮證無生。明知:二尊一致。
《大經》(卷下)曰:「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如法修行」者,「如實修行」;「如實修行」者,「如順本願一實道,修行相應也」,皆是正信念佛相。
「如彼光明智相」,「如彼名義」,「如實修行相應」,此知所謂「實相身」、「為物身」也。約體「實相身」,約名「為物身」,「名體不二」故,「為物身」即「實相身」,使文字般若達實相。若能信佛願,契如實體,彼此三業,不相捨離。
壽命體,光明相,壽體即名,現光相,蒙光觸者,必發真因。依《壽經》,壽名本名,光為異稱。故(大經卷上)曰:「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放不可思議光者,無量壽也,欲見無量壽者,不可思議光也。下成就文,言「普放」,能放人,無量壽,今偈同此次第。《觀經》自光明達壽命,《小經》以光明壽命,都為名號,義思可知。
「歸命」者,高祖曰:「本願招喚敕命。」所謂所歸體,具能歸心。又曰:「釋迦教敕,彌陀敕命」。「歸」言「至」也,「歸」悅義,謂率土歸向悅服也,又是歸順義,謂歸順二尊教敕也,此所謂「歸大聖真言」也。廻多歸一,謂之廻向;捉一直進,言之歸命。
「無量壽」者,安養淨土如來別號。而十方如來本師本佛,酬壽命無量願,故名「無量壽」。名雖在一佛,十方如來功德智慧,皆聚此體;安養淨土主伴依正因果等法,皆聚此體;一法身具無量德,故龍樹名「無量德」,鸞師謂之「實相身」,此「實相身」即「為物身」,絕二種(分段、變異)苦道,證不生不滅之稱,故言「無為法身」,亦曰「無上佛」,無上佛無上覺,《大經》(卷上)曰「無上尊」。《論》(往生論)曰:「眾生世間清淨」,是但一清淨句門也。宗家(法事讚卷下)言「彌陀妙果號曰無上涅槃」。欲使人知此無名無相法,故言無量壽,即本願名號體,由名相入,而達無名相,由差別入,契無差別,實不思議解脫法門,無上究竟方便,有此方便之尊,言方便法身,名即無名故,鸞師呼名號,言「實相法」,眾生信受,如來實相身,與名入眾生心想中,一切法趣名,是趣不過,捨名之外,別求實相故論主曰「真實功德相」。
「如來」者,祖師釋曰:「阿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現報、應、化種種身。」是所謂不來而來,來而常不失不來體,動而常不變不動相。眾生亦爾,身不動搖,至十方界,雖至十方,報體元來不動,故言「一坐無移亦不動」。言「天人不動眾」,不動而動,無生而生故,曰「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所謂「如」者,久遠實成本際,愍無明大夜故,號無礙光佛,影現安養界;此方便法身,不離久遠本體,一切如來,乘之來成正覺;一切眾生,由此生證無生。今取佛邊,為所歸敬體「南無不可思議光」者,「南無」者,「歸命」梵語,梵漢互舉。
「不可思議光」者,高祖所謂「盡十方不可思議光如來」,統十二光之名,一切光明,皆無不以佛智不思議為本。而無量無邊實智體,「無礙光」已下,權實相即;今曰「不可思議光」者,論主所謂「真實智慧」者,是也,出光明無量願。「無礙光」已下,多出觸光柔軟願,慈悲方便應用。清淨、歡喜、智慧三光,在無邊光中,為其化用,是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有「無礙光」之「盡十方光」,有方便之法身,「無礙光如來」者,與「不可思議如來」,相即互融,利益十方諸有。「無礙」除滅界內三垢,「難思」除滅界外三垢。三界三垢者,無明業識。昔法藏念:云何使眾生頓離二種生死,證無量壽不生不滅,不斷其因,其苦不滅,因先起光明無量願,眾生信念,轉識為智,轉生死為涅槃。故知:無礙光在無邊光中,即不可思議光如來,出無邊光中唯是慈悲諸佛位,八萬四千教主。《觀經》佛,《觀經》自無礙光入,而合無邊光德,此光明壽命誓願,不離一法句中,一法句一涅槃門,故《論》(往生論)曰:「三種成就願心莊嚴,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一法句第十八願,因曰願,果曰智,唯一清淨句;因清淨,果亦清淨,故曰「如來清淨本願」,曰「清淨智慧海」,此清淨本願中,具光明壽命誓願,故言「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真實智慧,光明無量;無為法身,壽命無量;此二無量,不離第十八願海,謂之誓願不思議一實真如海。第十八願不成者,光明、壽命願,由何成?此二願,本令眾生受用也,故曰二願為大悲本,眾生不往生,何得無量壽?不得無量壽,何有光明?因利他大悲願,得自利大智果,是彌陀尊也。眾生亦因利他信樂,證平等覺,豈非不可思議威德乎!所以歸命也。名之所本在《如來會》亦出《讚彌陀偈》。
二舉因果述始末二:一選擇願因,二成就願果。
初選擇願因四:一明選擇處,二明能選土,三明發願相,四明攝化要。
初明選擇處:
法藏菩薩因位時 在世自在王佛所
「法藏」彌陀因位名,投世自在王出家,是其法名。「因位時」法藏通後心,言最初發心時,為因位;非以法藏為果,如勢至言「我本在因位」。
「法藏」者,法之藏故,法即藏故,謂一切諸法以之為藏故,一法即為諸法藏故,一切諸佛不出法藏中,世自在王,亦在此法藏中,稱世自在等名,皆言易行,龍樹以稱彌陀,為隨自意,意在此矣。法藏成佛,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因果一位,唯果後方便。
「菩薩」者,《經》曰比丘,又曰菩薩。
「因位時」者,發心時也。謂:地上發心也。
「世自在王」者,曰「世間自在王」,又曰「世饒王」。「饒」謂則豐饒,豐饒則自在,世自在應化身,「世」者分段世間,理實兼三種世間。
「所」者,師佛之高座下。
二明能選土:
覩見諸佛淨土因 國土人天之善惡
「覩見」者,菩薩以智眼選擇也。
「諸佛淨土因」,諸佛成淨土之業因,眾生往生淨土之業因。諸佛淨土,以三福為因,故說三福,言「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彌陀淨土,以智慧為因,故曰「無量光明土」,曰「諸智土」以光明壽命誓願為因,以般若波羅蜜行,得滿其願,以般若行,成真實智慧,真實智慧,即光明也。
諸佛土,以五波羅蜜成,故福德所成土,故應身土也,福德眾生,往生其中。
彌陀土,以信心智慧至,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生也。非智所具功德,不能成大善根,歸命一念所得功德,為無上大利功德。
福以飾外,智以飾內;見外者,生諸佛通途淨土;見內者,生彌陀別願土。《觀經》自外向內,故曰「見佛身者及見佛心」。釋迦為韋提說三福,韋提不信受,宜哉韋提見無量光明土,別所求淨土,是也。韋提選擇,本彌陀選擇也,彌陀先選擇,使韋提選,名號業,信心因,以選擇本願信行,為真實報土業因,名號出無量壽,信心出光明,故得信者,入光明中,是「選擇淨土因」也。
《經》(大經卷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文 言「莊嚴佛國清淨之行」者,乃「諸佛淨土因」。
「國土人天之善惡」者,《經》(大經卷上)曰:「人天之善惡國土之麤妙。」文 善惡麤妙,言雖異,其義一也。理實:諸佛淨土,因人天善惡,有國土麤妙,皆機見不同也。國土麤妙果,人天善惡因,今因果合攝善惡言,亦言善惡麤妙但是果無妨。善因善果,惡因惡果,通途說。故三福中,言「深信因果」,廢惡修善,諸佛通戒。故觀經以善為上機,以惡為下機,若入弘願,上不得為上,下不得為下;下下機,附上上法,為上上人。今言「國土人天之善惡」者,淨穢相待論善惡,報化相待亦論善惡;以穢望淨,人天善趣,猶為惡趣,穢土麤,淨土妙;又報化相待,化麤報妙,化土人惡,報土人善,此皆以自力信行至故,機千差,土亦萬別。鸞師意,以淨穢相待論,理實有報化相待義,是謂之「見土相」。
三明發願相:
建立無上殊勝願 超發希有大弘誓
解彌陀本願,有廣、略、中。四十八願咸舉,曰之廣。捨屬假者,取屬真者,曰之中。但取第十八願,曰之略。
善導常取廣,或取略。以四十七願,為第十八願,是以略攝廣;以廣為略,或取廣者,「四十八願莊嚴起超諸佛剎最為精」者是也。
高祖常取中,五願是也(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
鸞師取三願者,本乎《觀經》。曰「若念佛者,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大勢至,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文 「若念佛者」,第十八。「二大士為勝友」者,住正定聚。「當坐道場」,必至滅度。「生諸佛家」,必至補處。
高祖取五願,最為宜當。光明壽命,為大悲本,大悲行成,為阿彌陀,即以光明壽命為義;其名,在第十七,名能使人生信歸無量壽;第十八信,在光明壽命中,光明壽命,亦在第十八願中,此二相即不相離,俱出大悲利他願故。正覺成就處,即南無阿彌陀佛也,是雖十劫成,非諸佛說名,真體不顯。佛依光明壽命願,成真土;眾生由名號信心願,成正覺。果後方便,利他真實願故,在使眾生受用光明壽命身土。彌陀成真土之業,般若波羅蜜;成真土之因,二願是(光明、壽命)。眾生「生業」名號,「生因」信心,謂此等願,曰「無上殊勝願」。除此之外,還相回向願、女人成佛願,及觸光柔軟願等,屬真土者,皆應攝此中。
問:上言諸佛淨土唯以三福為因,若爾彌陀選擇行何在?選擇何言選取稱名行?
答:雖取稱名於他土,其實散善三福部類,以名號,為善本德本故,雖有多少之異,但是福德分齊。彌陀選取,為無上妙行,謂:就名立信,信能行,行不離信,信不離行,圓融不思議妙行信。故知:本願得超世名,在其結搆,分離則只是諸佛淨土行也。
問:《鴦掘摩羅經》曰:「南方去此,過六十二恆沙剎有國,名一切寶莊嚴,佛號一切樂見上大精進如來,在世教化,無有聲聞、緣覺之乘,純一大乘,無有餘乘名。彼處眾生,無有老病及不可意苦,純一快樂壽命無量,光明無量。」又曰:「歡喜法藏摩尼寶積佛,即文殊師利,彼佛壽命無量,光明無量。」依此文,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諸佛淨土所有,不足為奇。何以言「無量超世願」?又非他方所有,何選取?此義云何通?
答:他方之無量,有量無量。以何知之?《大經》(卷上)曰:「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他方無量,現起光;淨土無量,常光,壽命亦然。有量無量,法身無量體,密與彌陀通。言「光明中之極雄傑」,故超過諸佛,可知。若一切樂見如來及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比壽光於彌陀,何不勸彼佛土,偏讚西方。
問:先言諸佛土由福成,彌陀土由智成,何故《般若經》言「三世諸佛由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維摩》言「智度菩薩母」?
答:諸佛誰有不因智度成正覺者?故《法華》(卷二)曰:「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能究盡,究竟實智。諸佛以權為外,實智為內;彌陀以實智為外,權智為內;至其所證體,唯是一,唯就別願成就化用,分真假耳。就其化用所主,論因行差別,是二門廢立,三經說相。
《大經》(卷下)說彌陀土曰:「無為自然,皆積修善無毛髮之惡」,又說諸佛土曰:「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彌陀言「無為」,諸佛言「福德」,是佛微意。諸佛自居真土,不能使眾生入。彌陀能使眾生無量壽,又使諸佛歎其光明,實無上上真解脫法門,此是法門海,非無上上心不能入。此願若不超過諸佛,何得超勝獨妙土?若不超勝獨妙,何十方菩薩捨我國,往覲無量覺?
《大經》說他方淨土菩薩往生,顯超過他方也,唯使惡人往生,謂彌陀淨土劣於諸佛,善惡凡聖平等得至,淨土之功。《大經》明菩薩往覲曰:「究達神通慧遊入深法門,具足乃至 因發無上心,願我國亦然。」見此等菩薩,皆是七地已上人,此菩薩稽首無上尊,因見彼嚴淨土,發無上心,願與彌陀國同。以之可知,無上信心難得,彼菩薩先不發無上心耶?今因見土,發無上上心,此無上上心,因見無上上尊發,如韋提見空中像證無生。
故曰「諸佛經道難得難聞」,比弘願一法,猶為易。「若聞此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所以諸佛勸菩薩往者無他,唯為疾令得菩提。諸佛淨土,得菩提遲,彌陀淨土,得菩提疾,「超出常倫諸地之行」故。《大經》(卷下)曰:「諸佛告菩薩,令覲安養佛,聞法樂受行,疾得清淨處。」清淨處者,涅槃是也。所以勸者,唯在「疾得」二字。《觀經》下下品,至彼「聞諸法實相」,發無上道心,此亦無上信心,無凡無聖,無善無惡。不得無上信心,無至光明土,至彼聞法,漸進光明土。一切善惡大小凡愚,聞信如來弘誓願,無上上心故,至真土成無上上果,此乃別意弘願之功,豈非無上殊勝願乎!
「超發」者,超過諸佛,發弘誓也。取於土於諸方,超願於諸佛,青出於藍。
「希有」者,一切世間無能及者,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大經》(卷上)曰「住奇特之法」是也。《法華經》(卷二)曰:「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所究盡」不能使眾生平等證,今此法門被下機,此非希有之中之希有,難解中之難解耶!
「大弘誓」者,第十八願。又或上云「願」,下言「誓」,只文綺互耳,體但一誓願。《經》(大經)言「願」不言「誓」,文(大經卷上)曰:「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淨嚴國土,皆悉覩見,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至無所著,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凡《大經》下「超」字者,三十餘處,皆示弘誓超絕德。諸佛願雖名弘誓,比彌陀,尚偏而不弘。唯此願門,凡聖齊迴入,大小咸往生,實是希有奇特法。
「五劫思惟」等,自在王佛壽命四十二劫,故思惟五劫者,何足怪!此非容易之願,故經歷劫數,攝受之。
「攝受」,攝取之異稱,凡下「攝受」言者,有二義:一取最初一念時,二取護念擁覆後。今取最初攝取時,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義,於是決焉。
四明攝化要:
重誓名聲聞十方
第十七願,願諸佛咨嗟。今「後誓」故言「重」。
「名聲」,聲亦名,名即無量壽佛之音聲,言「正覺大音響流十方」是也,又言「復聞無量壽佛聲」是也,名號即如來口業功德故。光明是自放,名號使人釋迦 說,說之者,即如來口業,佛無常口,以諸佛口為口,諸佛無則菩薩讚,菩薩無則凡夫讚,皆如來加被力。此名聲不聞十方,何由生眾生信?所以重誓也。此下所謂本願名號,信行具足法體。
二成願果四:一明壽光成就,二明大行成就,三明大信成就,四明妙證成就。
初明壽光成就:
普放無量無邊光 無礙無對光炎王
清淨歡喜智慧光 不斷難思無稱光
超日月光照塵剎 一切群生蒙光照
此外,光明無量。內含壽命無量。無能放人體,何有所放光明。能放人,無量壽,此光明智慧故,即壽命也;不可思議光如來,無量光明土,本願名號體於此成矣。至說其名相,俟十七願。
「普放」者,光明無缺減,能一時放故,又遍布諸佛世界故。
「無量光」者,數量無涯故。
「無邊」者,體量無限故,能離二邊故。
「無礙」者,色心無礙故,涉入無礙故,相即無礙故。
「無對」者,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故。
「光炎王」者,光明中王故,最尊第一故,此二光無邊光德也。
「清淨」者,無貪善根所起故,淨眾生貪欲故。
「歡喜」者,無瞋善根所起故,能止眾生瞋恚故。
「智慧」者,無癡善根所起故,能破眾生癡闇故。此三光,無礙光德用,而兼體,出觸光柔軟願。
「不斷」者,常光非現起光,恆時相續護故,使眾生心無間。
「難思」者,三乘難測故。
「無稱」者,無得而稱故。
「超日月光」者,破眾生內心闇故,即無礙光如來也。
此十二光,互具十二德,從用勝且立別稱耳。具如「十二光義」及《淨土和讚》記,興師釋,又出《本書》(教行信證)。
「照塵剎」者,普照微塵剎土也。
《大經》(卷上)曰:「無量壽佛光明顯赫,照曜十方莫不聞焉。」《觀經》曰:「遍照十方世界」,《小經》曰:「照十方國」。亦《大經》(卷上)曰:「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消除三垢冥,廣濟眾厄難。」既言「照無際土」,明知:十方彌陀化境,全無量光明土,為彌陀一佛土,諸佛光明,為彌陀光中物。故《觀經》曰:「諸佛國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既言「復清淨」,明知:以彌陀土為第一。宜哉!彌陀自願曰:「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依正主伴,異乎他土,超過諸佛,妙莊嚴土,其土以光明為體,即今光明身土是。
「三垢冥」者,豈止界內三垢,消除界外三垢可知。
「眾厄難」者,近濟分段厄難,遠救變易厄難,亦傍救現世厄難,如稱救苦難阿彌陀佛免死等。又救變易厄難者,〈勢至觀〉曰:「演說妙法,度苦眾生。」安樂土無苦,是以大師釋:「為變易苦,如下智證對上智等。」(取意) 既無分段苦,而生邊地者,受諸厄。明知:變易苦,如生天上以五衰為苦,登貴位者以有上位可見為苦,餘人所不苦,猶以為苦。未至究竟安位故,未自利見三寶供養 利他利益有情 滿足故。
問:不見三寶,但是一苦,何言「諸厄」?
答:以未出胎宮,每事不得如意,是疑惑所致。自知本罪,深自悔責,即得如意。詣佛所,聞法心解得道,念佛既除多劫生死之罪,以疑惑法執,得展轉悟。是以餘行深心,即為本願疑惑,不達福德無生,而信罪福故。滯機情自殘此罪,若能亡機情,依附無上究竟法,達生死即涅槃,悟煩惱菩提體無二,但見一法,不見餘法故。《維摩經》(卷上)曰:「佛身無為,不墮諸數。」一相無相,亡諸數,何受諸厄之有?
雖等覺彌勒,疑惑本願,猶不免邊地。故《大經》(卷下)諭彌勒曰:「勿疑惑中悔自為過咎,生邊地七寶宮殿,五百歲中受諸厄也。」墮宮胎者,待觀音入開華三昧得出,聞說諸法實相,發無上信心故。《般若經》(心經)云:「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分段苦,度淨土變易苦,可知。勝過三界淨土,豈有三界中人耶!觀音、勢至:無邊光 勢至(智),無礙光 觀音(慈)所變,乘大願船,度一切苦厄,皆是如來神力所為,使眾生盡苦源,若聞不信,猶留疑滯,生彼邊地,受諸厄者,自之所作,非如來咎,故曰「自為過咎」。
問:「佛身無為,不墮諸數」,何放無數光?
答:為墮諸數者,設無數光。以無數光,能歸一光,一光者,無邊光。
「一切群生」等者,「群生」二字,本出《列子》,今借用,「眾生」異名。彌陀既放大光,照無際土,遇與不遇,由宿緣之有無耳;法是萬機普益,豈非圓滿教?眾生不信,不夫(失)圓滿。如藥店持諸藥,雖無人買之不失貯藥義。又於他教得道,彌陀神力所加,何以知之?彌陀願曰:「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名聲超十方故,莫不聞焉,故何土不聞,何佛不說。若能聞之,不願淨土,猶被加被,況其願者。信謗為緣,遂證涅槃。信諸佛者,終入彌陀;信彌陀者,終出諸佛。聞無礙光如來名,契不可思議光德者,證無為法身,不墮諸數,不受諸厄。安樂國名,兼真化二土,生化土者,離分段苦,未離變易苦,身樂不心樂(身樂心不樂),諸樂不一樂(諸樂一不樂)。生真土者,身心俱樂,得大休息,大休息處,而不休息,度有緣眾,無有休息。故知:安樂名,反苦厄。有蒙而不知者,有蒙而能知者,俱言「蒙光照」。
二明大行成就:
本願名號正定業
上言「光明」,今言「名號」,光明名號攝化十方故。壽命攝上光中,名號至此顯,除壽無名,除名無壽。壽命無量德,由諸佛咨嗟著,此本願成就故,一願成一切願俱成,一願第十八,眾生往生行不成就,第十八願不成,行不成無所歸體故,所歸體亦能生眾生信。此三四願,相即不相離,教行信證,唯是一法也。光明名號攝化十方,豈非「教」乎!稱六字號,豈非「行」乎!行體持信 南無,豈非「信」乎!無量壽豈非「證」乎!光明豈非「真佛土」乎!故知:「教行信證」只是六字嘉號。
「本願名號」,誓願不思議名號,揀餘佛名號。選擇本願大行,以名相在第十七願,剋自體在第十八願,以第十八願信行,出為諸佛所讚體;若不生者誓,出為十方諸佛,以說名號,為出世本懷,使眾生聞名信受。聖道諸教,「與」言之諸佛說,「奪」言之彌陀說,在他方成佛,不離無量光明土中故。
名號六字嘉號,高祖曰:「因位得名言名,果位得名言號。」光明壽命誓願,是因位得此之名;阿彌陀佛,是果位得之名。又寶藏佛記與彌陀名,是因地得之名也。或云:「本願名號第十八願名號,第十七願單行故,不名正定業。」可謂誤矣!一家大綱已濫,他豈正耶?單行而不具信,第二十願名號,是此諸佛通途名號也。今所謂「名號」,信行具足體,誓願不思議名號,就行立信,由信自行,來往數返,不出誓願海。故高祖言:「真實信心必具名號,名號必不具願力信心。」不善此旨故至此誤。此意謂:「誓願不思議信心,必具名號。」名號有具信者,有不具者,不必具。其具者本願,其不具者果遂願名號也。此名號亦非無隨分心 相應心也,故三輩文曰「其有至心」,九品文曰「如是至心」,皆是自力信,非願力信心,故「不必具」願力信心。
今言「選擇本願行信」,則二願分而不分,唯一誓願,行在第十七而不離信,信在第十八而不離行,理實本願成就名號也。本願因也,名號果也;以第十八願為因,成此名號,故信行具足。如是取義亦無妨:「寂」故 平等門 歸一願,「照」故 差別門 分二願。善導自三昧入,故以一願為所歸;論主及今師,自觀慧入,故分諸願。寂照不二,義亦無妨。名號具智慧、功德,信智慧言「誓願不思議機」,信功德曰「名號不思議機」。《觀經》下品中生言:「廣說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善導釋為「名號」,光明神力智慧,戒定慧等功德也。《選擇集》(卷上)言:「諸佛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在名號中,信不思議佛智,功德在其中。」(取意)言之一念大利無上功德,本願名號大利無上功德體。故《本書》(行卷)曰:「斯行即是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極速圓滿,真如一實功德寶海」也。
「正定業」者,宗家釋言:「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此善導隨自意。
正定,解有二義:一正決定義即信心,二正定聚義。
正定以後作業故,此正決定中之作業,真實心中之所行,名號能生信,信後能行,此行體具如是義,故言「正定業」,「業」乃本願業力之所為,不可思議業,非自身所作業,言自身往生之業者自力也。
兆載永劫行成處,即今南無阿彌陀佛。彌陀因中修菩薩行,即五念門行,以此五行,莊嚴三業,謂身業禮拜門,口業讚嘆門,意業作願、觀察、迴向門。所以淨三業,為使眾生信行,其行成就,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眾生信行,以佛三業為己三業。口稱念,佛三業聚其口業;心憶念,佛三業亦聚意業;禮拜爾。彼此三業不相捨離,言之「香光莊嚴」,「香」功德,「光」智慧,以功德、智慧,莊嚴其身也。智因願起,功德因行成,永劫積功累德故;智頓成,行漸次成,如開解而行,信佛智而後行,曰「正定業」。
三明大信成就者:
至心信樂願為因
「至心信樂願」者,第十八願,亦名「念佛往生願」。高祖意:以此願為因,得必至滅度果,言之難思議往生。眾生雖解生解,至彼見生之火自然滅,生即無生。
「至心」如來至心,眾生何有至心?「信樂」者,以上至心為信樂體,信者「信受」,樂者「樂欲」,聞安樂國畢竟無生,樂欲無生果,即願作佛心,以此信樂,為欲生體,為期佛果,欲求往生也,三信唯一心,止初「至心」。《大經》曰「專心」,善導亦爾;《小經》曰「一心」,論主亦爾;即是「無上上心」也,無上上心「究竟心」,如來一實究竟心也,故言「真如一實信海」。
《銘文》意謂:「至心」真實義,謂如來誓願真實為至心。「信樂」者,聞如來本願真實,深信而不疑,言之信樂。「至心信樂」者,勸十方眾生信樂我真實誓願之義,非凡夫自力心。「欲生我國」者,使眾生欲以他力至心信樂生安樂淨土也。為使知三心即一心,願成就文唯言「信心」,言「一念」故。《本書》(信卷)曰:「問:如來本願已發至心信樂欲生誓,何以故,論主言一心也?答:愚鈍眾生解了為令易,彌陀如來雖發三心,涅槃真因,唯以信心,是故論主合三為一歟。」又曰:「按三心字訓,真實心而虛假無雜,正直心而邪偽無雜。真知:疑蓋無間雜故,是名信樂。信樂即是一心也,一心即是真實信心。是故論主建言一心也。應知。」
聖道門人,求真實信心於虛假心中,如求筍於雪中,筍猶可得,真實心不可得。故〈信卷〉序言:「末代道俗,近世宗師,沈自性唯心,貶淨土真證,迷定散自心,昏金剛真信。」文 末世凡夫捨貪瞋虛假心,就淨土真實願海,須利他信樂作得生想,言之他力真實信心。
問:信發於願,其信為得生因,今何直以願為因?
答:信發於願,願即信,願使之信者,即入眾生心為信因,大願業力增上緣,即入眾生心為信因,故言之「信佛因緣」。以如來願為眾生願行故,本願名號是信後之行。至心信樂願,是涅槃真因。或可,信能引行,為行為因。
今意謂:名號是信後之行,信心是報土之真因,以此真因成等覺故,憶念心不斷,憶念心不斷故,必至滅度。不取一切善惡大小凡聖相,只以平等心成平等覺,言之絕待不思議妙法。拘善惡取淨穢者,《觀經》相待之機。入弘願海,不論善惡邪正,唯見極速圓融之白道。故高祖曰:「就佛智不思議,無善惡淨穢。」
四明妙證成就者:
成等覺證大涅槃 必至滅度願成就
高祖意:以等覺為現生益,以滅度為彼土益。諸師皆言「住正定聚願」,今師獨言「必至滅度願」。《本書》(證卷)曰:「謹顯真實證者,則是利他圓滿之妙位,無上涅槃之極果也。即是出於必至滅度之願,亦名證大涅槃之願也。然煩惱成就凡夫,生死罪濁群萌,獲往相回向心行,即時入大乘正定之數。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必至滅度即是常樂,常樂即是畢竟寂滅,寂滅即是無上涅槃,無上涅槃即是無為法身,無為法身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文 依此文,高祖意,以淨土證為究竟極果。
然《大經》(卷上)願文言:「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三經說相,皆正定不退轉。故《六要鈔》(證卷)意,存傍、正、隱、顯義:「傍」此土不退,「正」彼土不退,「隱」此土益,「顯」彼土益。《六要鈔》(證卷)釋「利他圓滿之妙位」曰:「是指證道,或指初地已上,或指八地已上,乃至等覺補處。是則眾生生者,皆是阿毘跋致,由佛大願力,所得希奇益也。」又釋「無上涅槃之極果」言:「是指妙覺無上之位,必至補處所可窮極之妙果也。」看此文,稍似與祖意違,以初地已上,為利他圓滿之妙位,可乎?若取初地至等覺,我等往生,住何位?為初地耶?為八地耶?為等覺耶?若品位差別,何言「大願清淨報土,不云品位階次」?生登初地上品下生,登八地,上上品及上中品,此豈真土相乎?今救之言:「意不期品位,自有淺深差別然。」若爾謂報土無階位者,隨他說;以有階次為實義。若為然者,傷化土何切!
是知:高祖意,以成佛為究竟果,以因相為果後方便。故(信卷)曰:「彌勒大士,窮等覺金剛心故,龍華三會之曉,當極無上覺位。念佛眾生,窮橫超金剛心故,臨終一念之夕,超證大般涅槃。」又(信卷)言:「大願清淨報土,不云品位階次,一念須臾頃,速疾超證無上正真道。」《六要》釋之曰:「問:彼淨土中,品位淺深,經說分明,今釋如何?答:如載今文,三輩九品,橫出教意,所生之土是化土也。今明真實報土之相。《般舟讚》云『不覺轉入真如門』,乃至《事讚》云『正門即是彌陀界,究竟解脫盡根源。』即言究竟,盍言極果,但言『無上正真道』者,在分證位,有究竟位。若依差別門,且可約分證,若是初地,若是初住,依宗教意,可有差異。若依平等門,即可約極果,往生、成佛,雖始終益,時無前後,是同時故。」文 以此知:《六要》意,不違祖意。
分證說約「差別門」,是二十九種土。高祖意約「平等門」,即一法句門。差即無差,無差即差,但是一涅槃門,差即無差故,一相無相,無差即差故,主伴分張。善導由差別門建立,故言「證得不退入三賢」,又曰「十地願行自然彰」,又曰「究竟解脫金剛心」。或言地前,或言地上,或言究竟;究竟約平等門,地前地上約差別門,二義無妨。約弘願正意,先成佛後為菩薩,自差別門入,往生住定聚,後至滅度。自平等門入,成佛後住正定聚,他土成佛,皆是果後方便。一念往生,決定修相續行,是此土相。一念成佛,究竟修菩薩行,是彼土相。
《觀經》曰:「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華,乃至 生諸佛家。」文 是世尊顯弘願益,示必至滅度義之文也。念佛者,於此土為人中上上人,住等覺,以二大士為友,況釋迦言「則我善親友」,命終必坐道場,而後生諸佛家,豈非究竟金剛身乎!淨土得無生者,要門益;與韋提等獲三忍,弘願益。韋提昔見佛,接足作禮,得無生忍;眾生今見敬大慶為佛親友,無古無今,津梁一揆。
眾生從「如」生,佛從「如」生,諸佛亦從「如」生,歸真如一實大寶海故,直入正覺華,臨終一念夕,從正覺華化生。約外「生」,約內「無生」,故言「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又曰「究竟一乘,至於彼岸」,又曰「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又曰「其眾奇妙,道場超絕」。
高祖曰:「阿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此文宜在〈真佛土卷〉,安之〈證〉中,祖師微意:謂淨土所有物,皆是彌陀功德身。聲聞即聲聞身,菩薩即菩薩身,國土即國土身,淨土莊嚴皆自彌陀來生也。故高祖云:「諦觀彼國者,觀知無礙光如來也。」(化卷取意) 此以國土為如來身者也,因果一位,依正不二,即真土相。彌陀弘願,本為凡夫故,以相示相,即相示無相。祖師善巧,非彌陀來現,是謂何?開一心為三心,又是類。
吉水師以分二門為務,故專約相而示。二門既分,事理互融,示弘願密意。約眾生證,正定滅度;約如來證,光明壽命。佛證得以壽命為體,光明為相。故願成處,無量壽為體,光明為異稱,故釋曰:「一坐無移亦不動,徹窮後際放身光。」眾生證得亦爾,正定為相,滅度為體。自「證」開「真土」者,思而可知。化土行人,生而後證,約後皆是有「證」義,唯有迂迴與直入之異耳。
入攝取光明中者,即棲心淨域之初。身是生死人,心是淨土人,念念相續,最初一念歸命,即在其念頭,新新憶念,新新歸命,終日歸命,常不歸命,只仰廣大佛恩耳!以臨終無後心為平生者,為此也。多念不足多,一念不得一,故曰:「非多念,非一念」,離一多相而一多自在也。圓融不思議心行,故證圓融不思議妙果,故云「其眾奇妙」。此乃「必至滅度願成就」故,仰可信受。
三舉教興示難信五:一明出世本致,二明平等信,三明平等覺,四明褒譽言,五結難信相。
初明出世本致者:
如來所以興出世 唯說彌陀本願海
「如來」者釋迦如來,「世」者此五濁惡世。釋迦所以捨無勝莊嚴土來現此土者,無他,唯為說本願真實功德大寶海,餘皆權化非真實。《大經》(卷上)曰:「如來以無蓋大悲,矜哀三界,乃至 時乃出。」文 「道教」者八萬四千法門。真實之利者本願真實圓滿速疾之利益,云之「本願圓頓一乘」。
問:唱出世本懷,在《法華經》。今亦為「本懷」,其為本懷者二,以何為正?
答:解有二義。一謂:法華、念佛俱是實,唯約機堪不?分兩教耳,至開佛智見者一也。二謂:法華權,念佛實。益有偏圓,證有遲速,故善導意似兩實,其實以餘教為權,何以知之?〈玄義〉序題云:
「竊以真如廣大,五乘不測其邊。法性深高,十聖莫窮其際。乃至 但以垢障覆深,淨體無由顯照。故使大悲隱於西化驚入火宅之門,灑甘露潤於群萌,輝智炬則朗重昏於永夜。乃至 雖無一實之機,等有五乘之用,致使布慈雲於三界,注法雨於大悲。莫不等洽塵勞普沾未聞之益。乃至 門餘八萬四千,漸頓則各稱所宜,隨緣者,則皆蒙解脫。然眾生障重,取悟之者難明,雖可教益多門,凡惑無由遍攬。遇因韋提致請,我今樂欲往生安樂,唯願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乃至 捨此穢身,即證彼法性之常樂。」文 。
此意謂:聖淨二門雖分,其至竟處,唯在證真如法性。雖無受一實之機,有五乘機,無漏其機,等有五乘化用,況有一實之機。不堪其一實者,誘引導之,使之自漸向頓,道心增長遂得解脫,其誘引之門餘八萬四千。末世眾生,為其障重,無由遍攬教益,如來察其機,欲說弘願,無由猶證,俟其請,遇因韋提請之,先啟其端,終彰弘願密意。其開之者無他,為其機劣也;至其得解脫者,兩門一也。此善導正意也。然善導意,以聖道統攝八萬四千中,別不開一實門,其意在抑餘經為權。蓮師教多由之。談法華、念佛同時教,又稱法華、念佛同體異名,其教誨,多就機堪不論。
高祖意,為一權一實。謂:聖道權,淨土實。聖道光闡道教之分,是分出名號所具之功德,皆出如來功德之藏中。本地法身,化釋迦來,說自覺聖智境者,唯是念佛三昧。《法華》雖說淨土往生,而是彌陀非本願,不離第十九願中,以讀誦妙行為因故,《觀經》〈序分〉說 三福。法華若實,何不留法滅後?既不至法滅之後,故知益之偏。法華會上,五千人起去,佛言:「我今此眾真實無枝葉」,此非枝葉去,真實留乎?法滅之後,唯留此一法,真實可知。餘教三時變,唯此一法,二時無變,蓋彌陀所證涅槃妙法,為六字名號故,到處不生不滅。
釋迦入大寂定,行如來行,說此妙法,行如來德。釋迦住大寂定,釋迦入彌陀三昧,行如來德,斯乃釋迦行彌陀如來行也。《法華》釋迦而顯釋迦本,未顯本是彌陀也。《華嚴》及《法華》終歸,悉指安養國。十方諸佛,皆證不可思議功德,豈非究竟法。一切神咒,猶攝十九願;蓮華胎藏,猶屬化佛土。上地菩薩,見土起無上心;下劣凡夫,超次為無上尊。以往生見,即證無生,以不斷身,自成妙斷,實不思議勝方便。《法華》妙法,望下機,猶為麤,以法妙而解不妙也,譬之癡人持無價寶。彌陀名號,無貴無賤,無智無愚,知其為妙法;童兒戲為佛像,皆以阿彌陀佛為名;諸人遇受苦厄,稱彌陀佛求救;會會說教,多及極樂事;是至竟法故,有緣法故。煩惱成就凡夫,入報土極證者,除此法外何取?豈可不言「經中之經」乎!
問:《無量義經》曰:「四十餘年未顯真實」,此經豈非四十餘年中說,云何言真實究竟?
答:約釋迦一代化儀,釋迦化儀之要,在迴小入大,故對小機,未顯一實者。四十餘年,大機者入會會,何待《法華》?《觀經》下三品皆二乘,入大乘善根界,豈非迴心向大?讀誦大乘解第一義,猶為方便,豈非出格之致?
《法華》開會,多蒙在世,滅後得是者無幾,唯龍樹、南岳、天台等師而已,餘皆有解無證。見常在耆山者,除天台之外知是誰?念佛一門,罪障凡夫,見佛證悟。以見佛為勝,以不見為勝,以得不退為勝,以不得為勝。若以死後見為劣,《法華》修行人,死後決見佛乎?縱死後見,猶勝不見。覩釋迦諸佛勸歸淨土,未聞彌陀勸歸他土。捨不退土,至他土退位,無有其處。
台家判教,不許凡夫、二乘見尊特身。而阿難靈山,見威德巍巍尊特身,韋提空中見赫赫無礙光,豈是比常途見佛之式。娑婆「佛應眾生」,淨土「使眾生應佛」。眾生生者,佛願力之所感,如磁石吸鐵,如琥珀吸芥。佛之神力,何可思議!娑婆煩惱境,淨土涅槃之國,捨煩惱入涅槃,豈非證乎?以娑婆情,計淨土者,至淨土,猶有娑婆之風。習淨土風,忘娑婆國者,至淨土不留娑婆之習。所謂淨土風者,不見善惡差別相也。見者不得見,不見者得見。不見者至淨土見分明。見者至淨土,朦朧不見,此不了佛智故。他宗圓教,約即論斷;淨土圓教,即斷不斷。自佛言之「常斷」,自眾生言之「永不斷」,唯見智德,不見斷德,故淨土涅槃,只是智德,菩提涅槃,體無差別,是以言「極速圓滿法」,是天親論主所「觀」要處,無量壽命,於是造焉。《論》(淨土論)曰:「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是就利他之益論圓滿,即利他真實之利益,言之「真實之利」。
他家一乘,以理智不二為體;淨土一乘,以悲智不二為體,此自利利他滿足法故,言「悲願一乘」。至究竟實智,釋迦、彌陀同一法身,法華、念佛同體異名。至別願成就利益,豈可同日語乎?彌陀十方眾生言,攝一切善惡、大小、凡聖。大小聖人,俱乘弘願一乘,至涅槃界。不乘願至者,在彼發無上心,如十方佛國菩薩,若能信悲願者,至彼不用聞,況有修乎?除名號外,無可聞之法故,證大涅槃,必至滅度願成就故。此義若不爾者,自力行者,至彼不具三十二相,命終後復更惡趣耶?此若不爾者,彼復何疑?不得謂一虛一實,雖聞名號,不聞本願生起本末,聞如不聞,故至彼不了,猶用聞,弘願利益其大矣哉!
問:本師本佛說,出《楞伽經》,彼爾前經,不如「法華一乘」,何執爾前貶《法華》?
答:爾前說相,不可為虛,台家判釋,以爾前助成法華者不少,如彼引《華嚴》、《維摩》為證。《法華》雖說十方有分身,未言十方如來皆我分身。《楞伽》說十方三身如來皆自淨土出,皆彌陀方便力所變,是以彌陀以「方便」,長諸佛者也,此「方便」即「真實」故,言「方便法身」。
問:諸佛皆自淨土出者,十劫正覺以後事。十劫以前,皆師釋迦,何曰三世益?
答:《法華》說久遠成道,言甚大久遠,不言最初一佛,何知不有久遠前先釋迦成佛者?若是第一佛,何不先度眾生盡,待十劫正覺彌陀,拯群萌惠真實之利?諸佛何不自爾國出,卻自十劫正覺彌陀國出?
諸佛境界,畢竟不可思議!一佛成道,即與一切佛同體,伽耶始成佛,即久遠佛,十劫正覺,亦復然。法身同體,攝三世於一時,始覺即本覺,始成即久成,佛豈有彼我想,一切佛所化,即一佛化,一佛成道,一切佛所化,即為一佛化。以其利益長,為本師本佛,何失之有?
因「迷」有「始本」名,悟了無始本名。若以不言「久成」為偏教,《華嚴》及《毘盧經》無久成說,其中所說圓不圓乎?謂聞迹門開權顯實證者非實證可乎?久遠實成,唯解彌勒疑耳,亦或一代化事究竟故,顯其本耳。若曰不顯本非《法華》,二萬億日月燈明佛說,非《法華》耶?若言彼亦顯本,彌陀定是淨土而顯本。若言諸佛所證劣於釋迦,何定起顯諸佛權實二智耶?又何言「唯佛與佛乃能窮盡」?又何廣明五佛開見耶?此非明古今一揆所證平等耶!言不聞釋迦本門說不成實道,待當來彌勒者,何其不幸乎?料知佛佛說《法華》,皆開迹顯本。釋迦,機熟後漸說一乘。淨土,長時永劫說《法華》。淨土無調機說,調機在穢土。《皷音經》說有提婆等,是變化土耳。
問:如善導所判,約機堪不論,此宜平穩,何抑揚之甚耶?
答:《觀經》明機真實,故以凡愚為弘願實機,就機堪不論。《大經》明法真實,故約益偏圓論。義各有據不可偏執。《法華》無小乘益,《大經》得益。有大小異,豈非偏教。答,已說淨土依正因果,何有得小果理,此表五乘齊入義,復為《觀經》基。《觀經》中,三品皆小乘機,頻沙得小果,亦此義也,蓋權化方便。故知:《壽》《觀》兩經,雖前後,唯是一經。《大經》約「雙遮」言之「絕待」,亦曰「平等門」,非權非實句,權實俱為權。故曰:「非定非散,非多念非一念。」《觀經》約「雙照」言之「相待」,亦曰「差別門」,亦權亦實句也,權實宛然分。故有定散、善惡、大小凡聖差別,雙非雙照,但一中道,故本為凡夫兼為聖人言。自《觀經》起,《觀經》明本為凡夫,故為弘願實機,兼為聖人逆入《大經》。《大經》得益分,有大小聖人待之。故《觀經》機,自「要門」入,自前向後;自「弘願」入,自後向前,卻行而退入《大經》故。《觀經》下下品,第十八實機,為下下機施上上法,忘下下機就上上法,為人中上上人。故化佛嘆言:「善男子,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欲使知唯除五逆言「抑止門」故。提婆、闍世興五逆,釋迦使韋提選安養,五障女質,現身證無生,為末代女人先導,沾三時通修之益,皆是權化仁、齊救濟苦惱群萌,以真實之利。
《大經》圓滿月,暫隱定散浮雲,微雲漏影。其光炯炯。曰: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念佛三昧。若念佛者,是人中芬陀利華。又曰:法藏比丘願力所成,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定散浮雲雖覆,雲霧之下,明無闇。此浮雲,本眾生草木所蒸出,佛大寂定中,興悲應之,施雨澤沾枯渴。《大經》說如來實智,《觀經》說如來權智。《大經》真報身,《觀經》假法身。《大經》智慧,《觀經》慈悲。《大經》說智,《觀經》說定。又或反之,《大經》大寂定故不動,《觀經》觀慧故能動。殺盡聖道,入淨土者,《大經》。生捕聖道,入淨土者,《觀經》,至流通分亦殺之,其殺害氣,於正宗彰,曰「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是知:《大經》得益權化,縱實人亦無妨。小乘淨土不堪機,由聞淨土得小果,遂可入淨土,果遂願不虛故。
問:曇鸞、善導釋,多是三論分齊說,何言一乘?
答:淨土法門,不抱言詮高下,但隨分讚名號無上德耳。不此土入聖故,不用於此開解,唯信為能入。入涅槃門,是彌陀願意,釋迦真說,以此當知念佛出世本懷。
二勸真實信:
五濁惡時群生海 應信如來如實言
「五濁」者,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惡時」者,造惡不善時,即指今時。
「群生海」者,上言「本願海」,今言「群生海」。准《華嚴》說相,取廣大無邊義。
「如來如實言」者,釋迦如來真實說。《般若》說「如來實語者,不虛誑語者。」《法華》說「諸佛如來語無虛妄」。今言「如實言」者,如本願一實說也,所謂說大利無上功德也,言「我見是利」,是如實義也。
「如實言」者,「真實教」。「如實修行」者,「真實行」。高祖意:以如實修行為信心,「如實」即「信」,信能含行,真實心中行也。《論》(淨土論)言「如實知廣略諸法」者,「真實證」也。「如」者,如順義,即歸命義。「實」者,「實相身」含「為物身」,即阿彌陀佛。故知:「如實」字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以之為教,以之為行,為信、為證。約因第十八願,約果六字嘉號,為行信因,為涅槃果,亦為真佛土,光明壽命,含眾生信,教行信證,唯此一法,故(教卷)曰:「就往相迴向有真實教行信證」。
諸佛誠實言,又此一法。當知: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他宗圓教,會諸權為一實,而未會諸佛為一實。淨土圓教,會諸佛歸彌陀一法身,三佛同歸不可思議功德海。彌陀不可思議功德,為諸佛不可思議功德。故《小經》曰:「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說我不可思議功德。」以稱讚彌陀,為稱讚諸佛,諸佛說此法時,入念彌陀三昧故,此乃說本地功德者也。《大經》(卷下取意)曰:「諸佛教道雖難聞,比弘願猶為易。若聞弘願,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圓頓中圓頓,了義中之了義,於是始明矣,此所以勸也。豈可不信乎!可不信乎!
正 信 念 佛 偈 補 影 記 卷 上 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