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淨土真實行文類 二

    當卷大文第二明行。於中為五:一者題目,二者標舉,題後一行,如第一卷。彼總標經名,此別標願名。以下諸卷又同當卷。三者正釋,自文初下終至下引《安樂集》云「此亦依聖教」文是。廣引諸文少加私釋。四者總結,從「斯乃」下至云「之大行也可知」,二行餘是。五者重釋,次從云「言他力者」下至卷終是。

   初題目中,分二准前。就題,第一云教云一,此卷之題云行云二。次第應知。

愚禿釋親鸞集

  撰號如前。

諸佛稱名之願 淨土真實之行 選擇本願之行

   二標舉之中,「諸佛稱名願」者,是第十七願也。是則説為往生行之名號願故當卷出之。凡於四十八願之中此願至要,若無此願,名號之德何聞十方,聞而信行此願之力。若無此願超世願意諸佛何證,依證立信又此願恩也。

    「淨土真實行」者,往生行中,佛本願故正以念佛為其生因,故云真實,是稱名也。餘非本願,故非真實。

    「選擇本願行」者,其意又同。念佛正是選擇本願,餘非選擇本願之行。故以念佛云真實行,云選擇行。

謹按往相迴向,有大行,有大信。大行者,則稱無礙光如來名。斯行,即是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極速圓滿,真如一實功德寶海。故名大行。然斯行者,出於大悲願。即是名諸佛稱揚之願,復名諸佛稱名之願,復名諸佛咨嗟之願,亦可名往相迴向之願,亦可名選擇稱名之願也。

   三就正釋中,分文為二:自文初下至「之願也」,先標行體,兼舉願名。從「云諸佛稱名願」下正引諸文。

   言「謹按」者,發端之詞。「往相回向」如前卷述。

「攝諸善法」者,〈玄義〉云:「無量壽者是法,覺者是人,人法並彰,故名阿彌陀佛。」已上 法所覺法,覺能覺人,其所覺法乃是八萬四千法門,因行、果德無法不備,攝諸善法之義應知。

   「具諸德本」者,《大經》上云:「供養一切佛,具足衆德本。」已上 讚饒王德順求得之,慈恩《西方要決》云:「諸佛願行成此果名,但能念號具包衆德。」已上

   「真如」等者,《唯識論》(成唯識論卷九)云:「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已上 《起信論》云:「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即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説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移,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已上 此真如理,雖離言説名字相,今此名號即為真如法性正體之義宛然。《淨土論》説依報相云:「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已上 《論註》上解本論「真實功德相」文云:「有二種功德: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二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已上 又同(論註)下釋往生義云:「彼淨土是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非如三有虛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淨畢竟無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已上(論註卷下)嘆名號之功德云:「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得往生。」已上 真如、法性、第一義諦、涅槃、無生,皆是一法之異名也。

   「功德寶海」者,今嘆名號功徳甚深殊勝稱寶,廣大喩海。《論》(淨土論)云:「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已上 《註》(論註卷上)云:「使我成佛時,値遇我者,皆速滿足無上大寶。」已上 智光《疏》云:「佛身所有不共功德,數過塵沙不可測量,故喩如海。」已上

    「出於大悲願」者:

    問:淨影(大經義疏卷上)云:「四十八願,義要唯三,文別有七。義要三者:一攝法身願,二者攝淨土願,三攝衆生願。四十八中,十二、十三及第十七是攝法身,第三十一、第三十二是攝淨土,餘四十三是攝衆生。文別七者:初十一願為攝衆生,次有兩願,是其第二為攝法身,次有三願,是其第三重攝衆生,次有一願,是其第四重攝法身,次有十三,是其第五重攝衆生,次有兩願,是其第六為攝衆生,下有十六,是其第七重攝衆生。」已上 義寂、憬興共又同之。然者大悲之言攝衆生義,於攝法身何云大悲?

    答:解有二義。一云:雖攝法身專是大悲,所以然者,何於佛意,求其名聞,依咨嗟願有佛證誠,依佛證誠衆生歸信,故願佛讚併為利益,故云大悲。一云:義寂引影已云:「此亦多從願相而説,若委細論一一具足。」已上 大師又同義寂師意,諸願亙三無所簡歟。攝法身者,〈玄義〉云:「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已上 攝淨土者,《禮讚》云:「四十八願莊嚴起,超諸佛刹最為精。」已上。攝衆生者,〈散善義〉云:「四十八願攝受衆生。」已上 《法事讃》(卷下)云:「四十八願慇懃喚,乘佛願力往西方。」已上 若依此義,四十八願,一一皆為大悲之誓願耳。

   言「稱揚」者,稱《玉篇》云:「齒證切,遂也。齒陵切,讚也。」已上 今用讚義。又(玉篇)云:「揚,與章切。」《廣韻》云:「音揚,飛舉也,明也。」已上

   言「稱名」者,此非稱念,今稱揚彼名號義也。

言「咨嗟」者,憬興(述文贊卷中)云:「咨者讚也,嗟者嘆也。」已上 《廣韻》云:「咨即夷切,嗟也,謀也。」《玉篇》云:「子祇切,謀也,嗟也。」《廣韻》云:「嗟,子邪切,咨也,嘆也,痛惜也。」

諸佛稱名願《大經》(卷上)言:「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已上

   初願文中,「設我得佛」即是願也。弘誓心堅,成佛決定。雖然在因欣求極果,辭非聊爾,故且云設。

    言「諸佛」者:

    問:報化之中是何身耶?

    答:可亙報化,如證誠佛。

    「不取正覺」即是誓也,合願首尾謂之誓願,諸願如斯。

(大經卷上)言:「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靡所聞誓不成正覺。  為眾開寶藏廣施功德寶,常於大眾中說法師子吼。」抄要

   次文重誓願之文也。六八願上重有此誓,是故此偈云「重誓偈」,而十一行偈文之中,今之所引,第三行與第八行也。

    問:引此二行其要如何?

    答:十一行中,初一行總望六八願決定滿足。次二行別如次望欲濟衆生苦名聞十方。義寂云:「望三種果:一望滿願果,二望大施果,三望名聞果。」已上。依此三誓,此偈又名云三誓偈。引第三行,今欲宣説咨嗟願意,今偈是為當願意故。引第八行,十一行内,第四行下,舉其佛德順求之中,嘆佛自行、化他功德,有其重重。今文重舉化他之德,是最要也。如寂意者,自第四行至第十行望七種果,今於其中,五求無畏方便果文。

    「説法師子吼」者,是則無畏德也。《大論》七云:「又如師子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於九十六種外道中一切降伏,故名人師子。」已上 梵云迦羅,此云無畏,又云師子。開其法藏施功德寶,是則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故也。

    問:經云法藏,今云寶藏,如何?

    答:所覽之本有其異歟。又法即法,寶是寄喩,法喩不違,其義無失。

願成就文《經》(大經卷下)言:「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讚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已上

   次就願成就文,言「十方」者:

    問:《彌陀經》中説為六方,今云十方,差別如何?

    答:是開合異,彼此無爽。《阿彌陀經》合為六方,今此《大經》開為十方,《稱讚淨土》又説十方。是故慈恩《彌陀經疏》(通贊疏卷下)釋六方證誠云:「稱讚淨土經云十方諸佛,此略舉六方。」已上 高祖解釋,又以隨宜。《禮讚》云:「十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已上 《法事讚》(卷上)云:「十方恒沙佛舒舌證我凡夫生安樂。」已上(法事讚卷上)云:「十方恒沙諸佛共讚釋迦,舒舌遍覆三千,證得往生非謬。」已上。又(法事讚卷上)云:「十方恒沙諸世尊,不捨慈悲巧方便,共讚彌陀弘誓門。」已上。《般舟讚》云:「十方如來,舒舌證定判九品得還歸。」已上 是等諸文皆判十方。《法事讚》(卷下)云:「六方如來,皆讚嘆釋迦出現甚難逢。」已上(法事讚卷下)云:「六方如來證不虛。」已上(法事讚卷下)云:「六方諸佛護念信心。」已上 是等諸文,皆云六方。又《禮讚》云:「十方如來舒舌證」,或云「六方」,異本不同。

    言「威神功德」者,《觀經》中説佛功德云:「為説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説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脱、解脫知見。」已上 就之思之,「威」者十力威德,此是如來不共勝德,自在妙用。一一名義,至下可詳。「神」者,光明神力,滅罪生善、拔苦與樂等之利益,是則十二光佛功能,戒等乃是五分法身功德而已。是私料簡。智者思擇。

(大經卷下)言:「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嘆於彼。」已上

   次文讚嘆攝聖之德文之初也。謂上三輩讚攝凡德,今至此文嘆攝聖德。憬興(述文贊卷下)云:「欲令凡小增欲生之意,故須顯彼國土之勝。」已上 義寂初從此文終至「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取為一科釋云:「自下顯示觀佛土莊嚴功德成就,先以直説略讚,後以偈頌廣讚,直説讚中,威神功德以二事顯,一者十方諸佛同稱嘆故,二者十方菩薩皆詣彼所受道化故。」已上 其中今又諸佛稱嘆之文是也,是則當願成就之意。又於此文有其二意,初之八字釋迦讚嘆,「十方」以下諸佛讚嘆。

    問:「於彼」二字屬下東方得其言便,依之淨影云於彼下大聖往詣,何今屬上?

    答。影釋然也。但憬興師以此二字屬上句末,今依興意引用如此。

(大經卷下)言:「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已上

   次文即是彼偈中文。依淨影意,彼偈之中,明佛讚嘆,舉往覲益,明其五益:一神通益,二受記益,三不退益,四起願益,五供佛益。今偈第三明不退益之經文也。因茲以今一四句偈合上住正定聚之義。憬興又同今諸句中引此偈意。佛讚嘆中,名號稱歎是其最要,是則專為當願意故。

    問:今所言之「本願力」者指何願乎?

    答:指第十七云本願力。

    問:六八願中,以第十八為佛本願自他共許,更無異義,第十七願何關其言?

    答:十七、十八更不相離,行信、能所、機法一也。總而言之四十八願皆是本願,別而言之以第十八為其本願,誰以成諍?為願王故。但今經文為至要故,十七、十八兩願倶存,所行、能信共以周備。第一句者指第十七,是名號故。第二、第三之兩句者指第十八,是明信心説往生故。第四一句指第十一,明不退故。今引當卷口稱為本,第十七意。總言之時,此文專為十八願意置而不論。

    問:所言不退是何位耶?

    答:若約攝凡是處不退,若約攝聖是行不退。又存平生業成之義,又依護念不退之意。隱又可有即得往生現生不退之義者也。

    問:今偈頌是明攝聖益,何故有約攝凡義耶?

    答:明攝聖益其意為勸凡夫小聖欲生之心,故攝聖中雖有此文,其意專在攝凡之益,攝凡夫人佛本意故。

《無量壽如來會》(卷上)言:「今對如來發弘誓,當證證字,諸應反驗也 無上菩提因,若不滿足諸上願,不取十力無等尊。心或不堪常行施,廣濟貧窮免諸苦,利益世界使安樂。乃至 最勝丈夫修行已,於彼貧窮為伏藏,圓滿善法無等倫,於大眾中師子吼。」已上抄出

   次《寶積》(如來會卷上)文中,初之四句《無量壽經》重誓偈中第一行意,次之三句第二行意,次之四句前所引之第八行意,就其文中:

    「今對如來」者,指世饒王佛。

    「發弘誓」者,四十八願。

    「十力無等尊」者,指無上佛果位。言十力者佛不共德,見《倶舎論》第二十七,今不出文,粗示大綱:一處非處智力,是處知是處,非處知非處。此智通緣一切情與非情之境。二業異熟智力,此智分別一切種類業因所感之異熟也。三等持等至智力,所謂如實知諸三昧靜慮相也。四根上下智力,謂知有情信等諸根上下相也。言信等者,信、進、念、定及慧是也。五種種勝解力,謂知有情勝意樂別。六種種界智力,知諸有情前際無始所成志性隨眠及以諸法種種相也。七遍趣行智力,謂如實知生死因果。八宿住隨念智力,謂如實知自他宿住之諸事也。九死生智力,知諸有情未來世之此死生彼。十漏盡智力,謂漏盡身所得智也。

(如來會卷下)言:「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已上

   次文同經(如來會卷下)願成就文,文意可見。

《佛說諸佛阿彌陀三那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大阿彌陀經云廿四願下云(卷上)言:「第四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名字皆聞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皆令諸佛各於比丘僧大眾中,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字莫不慈心,歡喜踴躍者,皆令來生我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已上

   次文《大阿彌陀經》文,所舉經名是梵語也。貞元錄(卷二九)云:「阿彌陀經二卷,註云,上卷題云,佛説請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亦名無量壽經。」已上 諸請,那耶,本有異歟。此願含容十七、十八兩願之意,所謂自初至言「之善」第十七意,「諸天」以下第十八意。

    言「蜎飛」者,畜生蠢蠢之種類也。「蜎」《玉篇》云:「於犬於沿二切,蜀貌。」「蠕」《廣韻》云:「而兌切,蟲動。」

    問:《大經》只云「十方衆生」,不及畜類,相違如何?

    答:誰謂十方衆生之言不及畜類,畜雖不關至心信樂,是又非無隨分之益。故《大經》(卷下)云:「若在三途勤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脱。」已上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上言:「我作佛時,令我名聞八方上下無數佛國。諸佛各於弟子眾中,嘆我功德國土之善。諸天人民蠕動之類,聞我名字皆悉踴躍,來生我國。不爾者,我不作佛。我作佛時,他方佛國人民,前世為惡聞我名字,及正為道欲來生我國。壽終皆令不復更三惡道,則生我國在心所願。不爾者,我不作佛。

   次《覺經》文,説相大略同《寶積經》。

    「令我名聞」等者,十七願意。

    「來生我國」等者,十八願意。

    「前世為惡」等者,又説聞名之益。

阿闍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聞無量清淨佛二十四願,皆大歡喜踴躍,心中俱願言:令我等復作佛時,皆如無量清淨佛。佛則知之,告諸比丘僧:是阿闍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卻後無央數劫,皆當作佛如無量清淨佛。佛言,是阿闍世王太子,五百長者子,作菩薩道以來無央數劫,皆各供養四百億佛已,今復來供養我。是阿闍世王太子,及五百人等,皆前世迦葉佛時,為我作弟子。今皆復會是共相值也。則諸比丘僧聞佛言,皆心踊躍,莫不歡喜者。乃至

   「阿闍世王太子」以下,説聞經之益,述宿命事。

如是人聞佛名  快安穩得大利  吾等類得是德  諸此剎獲所好

無量覺授其決  我前世有本願  一切人聞說法  皆悉來生我國

吾所願皆具足  從眾國來生者  皆悉來到此間  一生得不退轉

速疾超便可到  安樂國之世界  至無量光明土  供養於無數佛

非有是功德人  不得聞是經名  唯有清淨戒者  乃還聞斯正法

惡憍慢蔽懈怠  難以信於此法  宿世時見佛者  樂聽聞世尊教

人之命希可得  佛在世甚難值  有信慧不可致  若聞見精進求

聞是法而不忘  便見敬得大慶  則我之善親厚  以是故發道意

設令滿世界火  過此中得聞法  會當作世尊將  度一切生老死」

已上

   「如是人」下六言偈者,又聞名德。

    「非有是」下,或説因其功德聞經,或説因其宿善聞法,或説憍慢、蔽懈怠機,難信此法等之義趣,併同《大經》。其文可見。

《悲華經》大施品之二卷言:曇無讖三藏譯「願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無量無邊阿僧祇餘佛世界所有眾生,聞我名者,修諸善本欲生我界。願其捨命之後,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誹謗聖人,廢壞正法。」已上

   次《悲華》文。如文相者十八願歟。而説名號得生之益,故今引之。

爾者,稱名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正業則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也。可知。

   次私釋中,「稱名」以下,至言「志願」十八字者,《論註》下釋「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之論文之文意也。

《十住毗婆沙論》(卷一)曰:「有人言:般舟三昧及大悲名諸佛家,從此二法生諸如來。此中般舟三昧為父,又大悲為母。復次般舟三昧是父,無生法忍是母。如助菩提中說:般舟三昧父,大悲無生母,一切諸如來,從是二法生,家無過咎者,家清淨。故清淨者,六波羅蜜、四功德處。方便、般若波羅蜜,善、慧。般舟三昧、大悲、諸忍,是諸法清淨無有過。故名家清淨。是菩薩以此諸法為家故,無有過咎。轉於世間道入出世上道者。世間道名即是凡夫所行道。轉名休息。凡夫道者,不能究竟至涅槃,常往來生死,是名凡夫道。出世間者,因是道得出三界故,名出世間道。上者妙故,名為上。入者正行道故,名為入。以是心入初地,名歡喜地。

   次就《十住毘婆沙論》文:

    問:所引文非名號德,唯説菩薩登地之益,何引之耶?

    答:下所引之「佛法有無量門」等者,明難易道讚嘆稱名易行之德。已上文者,雖非當用,為明前後委引之歟。將又二行同所欣趣共不退位即是初地,今明初地見道之相最是要須,故廣引之。

    此中言「般舟三昧」者,《般舟讚》云:「梵語名般舟,此翻名常行道。西國語,此翻名為定,乃至 亦名立定見諸佛也。」已上 又《止觀》名佛立三昧。

    言「六波羅蜜」者,所謂六度:一者檀那,此云布施。二者尸羅,此翻為戒。三者羼提,此云忍辱。四毘梨耶,此云精進。五者禪那,此云禪定。

    言「諸忍」者,《仁王經》中説為五忍。淨影《觀經義疏》(卷本)釋云:「一者伏忍,在於種姓解行位中,學觀諸法能伏煩惱,故名為伏。二者信忍,初二、三地於無生理信心決定名為信忍。三者順忍,四、五、六地破相,入如趣順無生名為順忍。四無生忍,七、八、九地證實離相,名無生忍。五寂滅忍,十地已上破相,畢竟冥心至寂證大涅槃,名寂滅忍。」已上

問曰:初地何故名為歡喜?答曰:如得於初果究竟至涅槃。菩薩得是地。心常多歡喜。自然得增長諸佛如來種。是故如此人,得名賢善者。如得初果者,如人得須陀洹道。善閉三惡道門。見法入法得法,住堅牢法不可傾動,究竟至涅槃。斷見諦所斷法故,心大歡喜。設使睡眠懶惰,不至二十九有,如以一毛為百分,以一分毛分取大海水,若二三渧苦已滅。如大海水餘未滅者。如二三渧心大歡喜。菩薩如是,得初地已名生如來家。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乃至 聲聞、辟支等,所共供養恭敬。何以故,是家無有過咎。故轉世間道入出世間道。但樂敬佛,得四功德處,得六波羅蜜果報。滋味不斷諸佛種故,心大歡喜。是菩薩所有餘苦,如二三水渧,雖百千億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無始生死苦如二三水渧。所可滅苦如大海水。是故此地名為歡喜。

   「如得初果」者,是況聲聞得須陀洹,顯彼菩薩得歡喜地。初果初地通別二惑所斷雖異,斷道同故。須陀洹者,即四果中其初果也。言四果者,一須陀洹,此云預流。初預聖流故云預流。此位頓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次下云斷見諦所斷法者,即是見惑。此見惑者,八十八使。謂於四諦三界有異,欲三十二,色與無色各二十八,合成八十八使之數。二斯陀含,此云一來。欲界九品修惑之中斷前六品,因後三品一來欲界,故云一來。三阿那含,此云不還。斷後三品盡欲修惑,故以不還欲界為名。四阿羅漢,此云無生。斷色、無色二界修惑,無生可受,故云無生。

    「二十九有」者:

    問:指何等耶?

    答:二十五有者,四州、四惡趣、六欲並梵天、四禪、四無色、無想、五那含。是五那含合為一種,開五那含以成二十九有數耳。

    「如以一毛為百」等者,依其文點可解義理。所言文點可在口傳。

問曰:初歡喜地菩薩,在此地中名多歡喜。為得諸功德故歡喜為地,法應歡喜,以何而歡喜?答曰:常念於諸佛及諸佛大法,必定希有行。是故多歡喜。如是等歡喜因緣故,菩薩在初地中心多歡喜。念諸佛者,念然燈等過去諸佛,阿彌陀等現在諸佛,彌勒等將來諸佛。常念如是諸佛世尊,如現在前。三界第一無能勝者。是故多歡喜。念諸佛大法者,略說諸佛四十不共法:一自在飛行隨意,二自在變化無邊,三自在所聞無閡,四自在以無量種門知一切眾生心。乃至 念必定諸菩薩者,若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入法位得無生忍,千萬億數魔之軍眾不能壞亂,得大悲心成大人法。乃至 是名念必定菩薩。念希有行者,念必定菩薩第一希有行,令心歡喜。一切凡夫所不能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行。開示佛法無閡解脫,及薩婆若智。又念十地諸所行法,名為心多歡喜。是故菩薩得入初地,名為歡喜。問曰:有凡夫人未發無上道心,或有發心者,未得歡喜地。是人念諸佛及諸佛大法,念必定菩薩及希有行,亦得歡喜。得初地菩薩歡喜與此人,有何差別?答曰:菩薩得初地。其心多歡喜。諸佛無量德。我亦定當得。得初地必定菩薩念諸佛有無量功德。我當必得如是之事,何以故,我已得此初地入必定中。餘者無有是心。是故初地菩薩,多生歡喜。餘者不爾,何以故,餘者雖念諸佛不能作是念,我必當作佛。譬如轉輪聖子,生轉輪王家,成就轉輪王相,念過去轉輪王功德尊貴作是念:我今亦有是相,亦當得是豪富尊貴。心大歡喜。若無轉輪王相者,無如是喜。必定菩薩,若念諸佛及諸佛大功德威儀尊貴,我有是相必當作佛,即大歡喜。餘者無有是事。定心者,深入佛法心不可動。」

(十住毗婆沙論卷二)云:「信力增上者,何名有所聞見必受無疑增上,名殊勝。問曰:有二種增上,一者多,二者勝。今說何者?答曰:此中二事俱說。菩薩入初地,得諸功德味故,信力轉增。以是信力,籌量諸佛功德無量深妙能信受。是故此心亦多,亦勝。深行大悲者,愍念眾生徹入骨體故,名為深。為一切眾生求佛道故名為大。慈心者常求利事安穩眾生。慈有三種。」乃至

(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易行品)曰:「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懃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乃至

   「佛法有無量門」等者,具舉難行、易行之道,正明二道所期共在不退之位。其不退位,難行難至易行易至,是對難行念佛為易。

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名號,如寶月童子所問經阿惟越致品中說。乃至 西方善世界佛號無量明身光智慧明,所照無邊際,其有聞名者,即得不退轉。乃至 過去無數劫有佛,號海德。是諸現在佛,皆從彼發願。壽命無有量,光明照無極,國土甚清淨,聞名定作佛。乃至 問曰:但聞是十佛名號執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更有餘佛、餘菩薩名,得至阿惟越致邪?答曰: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如是。阿彌陀等諸佛,亦應恭敬禮拜稱其名號。今當具說無量壽佛。世自在王佛 乃至有其餘佛 是諸佛世尊現在十方清淨世界,皆稱名憶念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以偈稱讚:

   無量光明慧  身如真金山  我今身口意  合掌稽首禮 乃至

  人能念是佛  無量力功德  即時入必定  是故我常念 乃至

  若人願作佛  心念阿彌陀  應時為現身  是故我歸命

  彼佛本願力  十方諸菩薩  來供養聽法  是故我稽首 乃至

  若人種善根  疑則華不開  信心清淨者  華開則見佛

  十方現在佛  以種種因緣  嘆彼佛功德  我今歸命禮 乃至

  乘彼八道船  能度難度海  自度亦度彼  我禮自在人

  諸佛無量劫  讚揚其功德  猶尚不能盡  歸命清淨人

  我今亦如是  稱讚無量德  以是福因緣  願佛常念我」抄出

   又於易行念佛之中,以念彌陀顯為其本,彼論之説其意分明。所謂釋其易行之中,先舉東方善德佛等十方十佛,次云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次舉世自在王佛等一百餘佛,判云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菩提。次以三十行偈,廣讚彌陀功德。今所引偈,即彼偈文。次舉善意等一百四十餘佛,為易行道。

   問:彼論之中,具舉諸佛名號,以稱其名為易行道,何以彌陀為易行道? 

    答:所舉之名雖亙諸佛,或云「阿彌陀佛本願如是」,或云「若人念我稱名自歸」,或云「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專約彌陀。依之於彼彌陀章者,委自餘佛菩薩之章。蓋是諸教所讚多在彌陀故也。

    問:彼論所判,對難行時,易行之益,是為此土所得不退?是為他土所得不退?將又所言往生、不退同耶異耶?

    答:總有三義:一云,此土不退,是則於行論其難易,於機雖分精進儜弱,所至共是阿惟越致即是不退。是故此土不退而已。二云,他土往生,所以然者,彌陀本願本是往生,彌陀之益為往生者,諸佛又同。論文既云「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故知,今言不退轉者,是指往生得不退也。三云,餘佛之益此土不退,彌陀之益淨土往生。餘佛之益可為不退,其義可同第一之義,彌陀之益可為往生,其義可同第二之義。

    問:今家之意,三義之中依何義耶?

    答:以第一義為論正意,故可用之。

    問:為論正意其義如何?

    答:彼論所説,稱名利益,以不退轉為其所期,諸文分明。謂其文云:「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已上 又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已上 彌陀章云:「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已上 十佛章云:「若人欲疾得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已上 又云:「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阿耨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已上 或云即時,或云此身。是以此土不退為本,雖有種種之異義等,今家之意料簡如此長行、偈頌雖有多文,粗得此趣可解論意。

《淨土論》曰:

    我依修多羅  真實功德相  說願偈總持  與佛教相應

   觀佛本願力  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

   次《淨土論》:

「我依」等者,偈前《註》(論註卷上)云:「次成優婆提舎名,又成上起下偈。」已上 又偈後(論註卷上)云:「此一行,云何成優婆提舎名,云何成上三門起下二門?偈言我依修多羅與佛教相應,修多羅是佛經名,我論佛經義與經相應,以入佛法相故名優婆提舎。名成竟,成上三門起下二門。」已上 是等義趣,次下「何所依」以下至「函蓋相稱」,下被引之。仍今略之。宜見彼文。

    「觀佛」等者,《論》明二十九句莊嚴。其中,如來八種功德莊嚴之内,第八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莊嚴文也。《註》(論註卷上)云:「此四句名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莊嚴,見有如來,但以聲聞為僧無求佛道者。或有値佛而不免三途,善星、提婆達多、居迦離等是也。又人聞佛名號發無上道心,遇惡因緣退入聲聞、辟支佛地者,有如是等空過者,退没者。是故願言:使我成佛時,値遇我者,皆速疾滿足無上大寶。」已上

(淨土論)曰:「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菩薩出第五門,回向利益他行成就,應知。菩薩如是修行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抄出

   「又曰菩薩」等者,依《論註》意,解義分中分為十重。其中第十利行满足章終文也。欲委知者,可看《註》文。

《論註》(卷上)曰:「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云: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

   次「論註曰」等者,彼《註》最初標《論》大意,發端釋也。鸞師深得《十住論》意判難易道,其文少異,其義大同。

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義意:一者外道相修醬反 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顧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五濁世」者,五濁惡世,不分在滅。

「無佛時」者,指滅後時,是則具舉時處之難。

言「五三」者,稱少少詞,内外典中多有其例。

    問:五種之難大意如何?

    答:澄或《註十疑》云:「前四種難非凡斥小,一難大乘行唯自無他,大闕外緣,故亦難也。」已上

「外道」等者,同《註》(註十疑論)云:「我佛正法,小乘則有無常、無我、寂滅法印,大乘則有一實相印,依之行必登聖果。外道則不然,迷惑邪見所説之法,其相似善而實非善,以邪亂正,人不能甄分,深成障道。」已上

    「聲聞自利障大慈悲」者,《十住論》(卷五易行品)云:「若墮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死。則失一切利。」已上 《莊嚴論》(莊嚴經論卷六)云:「雖恒處地獄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已上 大乘諸經多有此説,不遑具舉。

    「無顧惡人破他勝德」者,同《註》(註十疑論)云:「濁世惡人,見修道者不能成人之美,反宣毀破之言。」已上 漢書註云:「江淮之間,謂小兒子多詐狡獪名無顧。」已上 如彼身子逢乞眼緣退菩薩行,是其類也。

    「顛倒善果能壞梵行」者,同《註》(註十疑論)云:「人天之果非無漏善,暫樂還苦,為顛倒。梵行淨行也。」又《論註》(卷上)云:「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已上 〈定善義〉云:「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捨,還入三惡長時受苦。」已上 如彼妙莊嚴王本事,是其類也。

    「唯是自力無他力持」者,《十疑》云:「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里,極大辛苦,謂自力也。易行道者,謂信佛語故,行念佛三昧願生淨土,乘彌陀願力攝持,決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因船力故,須臾即至千里,謂他力。」已上

    「易行道者謂但」等者:

    問:如上述者,難易二道所行雖異,所期之益共是不退。其不退者,同於此土所得益也而如今文者,言不退者,為往生後所得之益,其文炳然,如何?

    答:本有三義,諸師之意各存一義,況又雖存生後之義,非遮現生不退之益。位雖未至不退之地,蒙光觸者心不退義,攝取不捨横超斷四流,豈以空耶?此等明文非虛説者,不退之義何不成乎?非三不退,非處不退,只是信心不退義也。

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衎衎字:口旦反,樂也 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

   言「蓋上衍之極致」者,流布本「衍」,今為「衎」字,有異本歟。衎,《宋韻》云:「易淺切,達也,又大衎易數也。」今言衍者非此等訓,是梵語也,此為乘義,摩訶衍者是大乘故。衎,《玉篇》云:「口且切,衎樂也。」《廣韻》云:「苦肝切,樂也。」又(廣韻)云:「空旱切,信言也。」今用衎者,上即上乘,衎即信言,信此論説可生安樂之義而已。

    言「風航」者,航,《玉篇》云:「可當切,船也。」《廣韻》云:「洪郎切,船也。」

無量壽是安樂淨土如來別號。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衛國,於大眾之中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即以佛名號為經體。後聖者婆藪槃頭菩薩,服膺一升 如來大悲之教,傍經作願生偈。」已上

   「無量壽是安樂」等者,解論名義。

    「在王舎城及舎衛」者,具舉三經之説處耳。依此文者,鸞師之意今以此論以為三部通申之論,義寂、宗曉同依三部通申之義。智昇、智光共存《大經》別申之義。

(論註卷上)云:「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乞加神力,所以仰告。我一心者,天親菩薩自督督字:勸也,率也,正也 之詞。言念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心心相續無他想間雜。乃至

   「又所願不輕」等者,釋論偈之第一行文,文意可見。

    「督」字註者,《廣韻》詞也。同詞又云:「察也,目痛,又姓。」又《玉篇》云:「都谷切,正也,目痛也。」此等訓中,今釋可叶正勸義耶。

    次「間雜」之下「歸命」之上,言「乃至」者,就我一字,設一問答之三行餘之文是也。

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者,歸命即是禮拜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是讚歎門。何以知,歸命是禮拜?龍樹菩薩造阿彌陀如來讚中,或言稽首禮,或言我歸命,或言歸命禮。此論長行中,亦言修五念門。五念門中禮拜是一,天親菩薩既願往生,豈容不禮?故知,歸命即是禮拜。然禮拜但是恭敬,不必歸命。歸命是禮拜。若以此推,歸命為重。偈申己心,宜言歸命。命字:眉病反。使也,教也,道也,信也,計也,召也 論解偈義,汎談禮拜。彼此相成,於義彌顯。何以知,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讚嘆門?下長行中言:云何讚嘆,謂稱稱字:處陵反,知輕重也。說文曰:銓也,是也,等也。俗也作秤云正斤雨也。昌孕反,昌陵反 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乃至 天親今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是依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讚嘆故。知此句是讚嘆門。願生安樂國者,此一句是作願門,天親菩薩歸命之意也。乃至

   「相應故」下「天親今」上言「乃至」者,依《小經》説,解阿彌陀如來名義,又就光照有一問答顯其利益,又辨一佛諸佛主領世界廣狹,明其小乘、大乘所談之差別等,十一行餘之文是也。

    「之意也」下「問曰」之上言「乃至」者,云「其安樂義,具在下觀察門中」十一字也。

問曰:大乘經論中,處處說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云何天親菩薩言願生邪?答曰:說眾生無生如虛空有二種:一者,如凡夫所謂實眾生,如凡夫所見實生死,此所見事,畢竟無所有,如龜毛,如虛空。二者,謂諸法因緣生故,即是不生,無所有如虛空。天親菩薩所願生者是因緣義。因緣義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謂有實眾生,實生死也。問曰:依何義說往生?答曰:於此間假名人中,修五念門,前念與後念作因。穢土假名人,淨土假名人,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前心、後心亦如是。何以故,若一則無因果,若異則非相續。是義觀一異門,論中委曲。釋第一行三念門竟。乃至

   「問曰」等者,有二問答。初問答意,就願生言顯不生義。次問答者,就往生義顯一異意。註家本是四論碩徳,故依《中論》八不法門有此釋也。言八不者,《中觀論》觀因果品(卷一觀因緣品)云:「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不生亦不滅。」已上

    「是義觀一異門」者,就八不中且明其一異。

    「論中委曲」者,指彼論也。或又連讀有云可讀「觀一異門論」之一義,是就所説法門。《十二門論》及《中觀論》可得此名。云云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乃至 何所依,何故依,云何依?何所依者,依修多羅。何故依者,以如來即真實功德相故。云何依者,修五念門相應故。乃至

   「我依」四句偈之前後言「乃至」者,是成優婆提舎之名,又解成上起下之釋,上出之訖。

    問:此「我依修」一四句偈,上既引之,當卷之中重被引之,繁重之失難遁,如何?

    答:誠以爾也。但此文體自元只是文集體也,仍當用時不憚繁重,不限此文,餘處又有重引之例,皆可准據。但聊非無其差別歟,謂上所引,龍樹、天親鈎鎖引之,仍唯限論。今所引者,引註之時不載論者其義難顯,是故引之,本論與註所引別也。

修多羅者十二部經中直說者名修多羅。謂四阿含、三藏等外大乘諸經,亦名修多羅。此中言依修多羅者,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羅,非阿含等經也。真實功德相者,有二種功德: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二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真實功德。云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諦故。云何不虛偽,攝眾生入畢竟淨故。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者,持名不散不失,總名以少攝多,乃至 願名欲樂往生。乃至 與佛教相應者、譬如函蓋相稱也。乃至

   「十二部經中」等者:

    問:十二部者,其相如何?

    答:十二名義,諸典解之。其中且出戒度律師《正觀記》説,彼記文(觀經義疏正觀記卷下)云:「今依大論略出梵語:一修多羅,此云法本,亦云契經。二祇夜,此云重頌。三和伽羅那,此云授記。四伽陀,此云孤起偈。五優陀那,此云無問自説。六尼陀那,此云因緣。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喩。八伊帝曰多伽,此云本事。九闍陀伽,此云本生。十毘佛略,此云方廣。十一阿浮陀達摩,此云未曾有。十二優婆提舎,此云論義。最初修多羅,名有通別。通則十二部皆云修多羅,別乃十二部中第一是也。」已上 今云直説,即第一也。

    「攝多」之下「願名」之上言「乃至」者,偈字釋也。

    「往生」之下「與佛」之上言「乃至」者,説總持釋。

    「相稱也」下言「乃至」者,五念門中觀察已下乃至下卷解義分釋十重之中,第二起觀生信之内初四門也。

(以下卷下)云何廻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廻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廻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廻施一切眾生,作願共往生阿彌陀如來安樂淨土。」抄出

   「云何」等者,第五廻向之釋也。於中自初至「大悲心故」二十七字,本論之文,「廻向有」下四十一字,註釋而已。

    問:於五念中引廻向者,一段之文具可引之。何略還相廻向釋耶?

    答:當卷初云:「謹按往相廻向,有大行有大信。大行者則稱無礙光如來名。」已上 今就往相所明如此,仍且略之。

《安樂集》(卷上)云:「觀佛三昧經云:令勸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狀云何?佛告父王:如伊蘭林方四十由旬,有一科牛頭栴檀,雖有根芽猶未出土。其伊蘭林唯臭無香,若有啖其華菓,發狂而死。後時旃檀根芽漸漸生長,纔欲成樹,香氣昌盛,遂能改變此林普皆香美。眾生見者皆生希有心。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如彼香樹改伊蘭林。所言伊蘭林者,喻眾生身內三毒、三障無邊重罪。言旃檀者,喻眾生念佛之心。纔欲成樹者,謂一切眾生但能積念不斷,業道成辦也。問曰:計一切眾生念佛之功,亦應一切知。何因一念之功力,能斷一切諸障,如一香樹改四十由旬伊蘭林悉使香美也?答曰:依諸部大乘,顯念佛三昧功能不可思議也。何者,如華嚴經云:譬如有人用師子筋以為琴弦,音聲一奏,一切餘弦悉皆斷壞。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煩惱,一切諸障,悉皆斷滅。亦如有人搆取牛、羊、驢、馬一切諸乳置一器中,若將師子乳一渧投之,直過無難,一切諸乳悉皆破壞,變為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惡魔諸障,直過無難。又彼經云:譬如有人持翳身藥處處遊行,一切餘行不見是人。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惡神,一切諸障,不見是人,隨諸處處無能遮障也。何故,能念此念佛三昧,即是一切三昧中王故也。」

   次所引文《安樂集》者,上下二卷,綽公述也。今於此集總有十二大門之中,上卷第一大門之内,又有九門。其中第四辨諸經宗旨不同之次,引《觀佛經》説三種益,其第三益為念佛故,今故引之。《觀佛三昧經》覺賢三藏譯,是第一卷觀地品文,今之所引盡當章也。

(安樂集卷下)云:「如摩訶衎中說云:諸餘三昧非不三昧。何以故?或有三昧,但能除貪不能除瞋、癡。或有三昧,但能除瞋不能除癡、貪。或有三昧,但能除癡不能除瞋。或有三昧,但能除現在障不能除過去、未來一切諸障。若能常修念佛三昧,無問現在、過去、未來一切諸障,皆除也。」

   次所引者下卷文也。第四大門有三番料簡中,第三問答解釋顯念佛三昧有種種利益有其五番。其中第二番釋也。其初文云:「第二問曰,若勸常修念佛三昧,與餘三昧能有階降以不?答曰,念佛三昧勝相不可思議,此云何知。」已上 以下文言,如今所引。

    「摩訶衍」者,今指《大論》,第七卷文。文意易見。

(安樂集卷下)云:「大經讚云:若聞阿彌陀德號,歡喜讚仰心歸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則為具足功德寶。設滿大千世界火,亦應直過聞佛名,聞阿彌陀不復退,是故至心稽首禮。」

   次所引之大經讚者,第五大門有四番料簡中,第一汎明修道延促之段所安之讚,鸞師所造,流通文意。

(安樂集卷上)云:「又如目連所問經。佛告目連:譬如萬川長流有草木,前不顧後,後不顧前,都會大海。世間亦爾,雖有豪貴富樂自在,悉不得勉生、老、病、死。只由不信佛經,後世為人更甚困劇,不能得生千佛國土。是故我說,無量壽佛國,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五種邪道。我說是人名無眼人,名無耳人。經教既爾,何不捨難依易行道矣。」已上

   次所引者又上卷文,第三大門有四番料簡中,第四引聖教證成勸信求生,始引《觀佛三昧經》文,後引《目連所問經》文。今之所引是後文也。

光明寺和尚(禮讚)云:「又如文殊般若云:欲明一行三昧,唯勸,獨處空閒,捨諸亂意,係心一佛,不觀相貌,專稱名字,即於念中得見彼阿彌陀佛及一切佛等。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眾生障重,境細心麁,識颺神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 由字:以周反,行也,經也,從也,用也 稱名易故,相續即生。問曰:既遣專稱一佛,何故境現即多。此豈非邪正相交一多雜現也?答曰:佛佛齊證,形無二別。縱使念一見多,乖何大道理也。

   次光明寺和尚釋者,《往生禮讚》前序文也。

    問:彼《禮讚》中引《文殊般若》,其要何事耶?

    答:上具釋成三心、五念及四修已,結彼安心、起行、作業悉為稱名一行之義,引用彼經(文殊般若經卷下)一行三昧之文而已。

    問:就今所引有二不審。一云,見彼經説有二重義,初云:「佛言,法界一相,繋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説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已上 後所説者,今所用也。但文聊違,説此二義又結已云:「如是一行三昧者,要知恒沙佛法界無差別相。」已上 「如此等」者,云一念法界,云無差別相,是經本意。何限稱名云一行耶?二云,如經説者,「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繋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持一佛念念相續。」已上 唯云一佛不謂彌陀,何相違耶?

    答。先決初疑,經有理觀、專稱二重,各依所用取其一義,有何相違?是故天台約上理觀,於彼常行三昧之下引之。今師約下專稱引之。經説二重,各被機緣。次決後疑,經文之中雖不指名,意在彌陀。依之天台釋(摩訶止觀卷二上)云:「但專以彌陀為法門主」,妙樂(止觀輔行弘決卷二之一)又云:「故以西方而為一准。」何況大師,以謂諸佛既被彌陀,尤有其意。《般舟經》中雖説「過去諸佛持是三昧」等,《觀念法門》加阿彌陀三字,是又其義。

    問:就文殊般若二重問答,初重問意可見。答中至云「專稱名字」,是對前問。「正由」以下餘二問歟,如何?

    答:是探佛意如此釋之,是佛密意在開凡夫往生直路。或(般舟讚)云「説種種方便教門非一,但為我等倒見凡夫」,或(玄義分)云「諸佛大悲於苦者」,或(般舟讚)云「門門見佛得生淨土」,處處解釋皆帶此意,可貴可貴!

    次問答中,於其問詞含其意趣:一《觀經》説「若他觀者名為邪觀」,違所觀境,是邪觀故,若見彌陀若見諸佛,豈非邪耶。二見多佛其義是當多行三昧,其理已非一行三昧,答言中云:「佛佛齊證形無二別」,二難共消,其義易見。

又如觀經云:行勸坐觀、禮念等,皆須面向西方者最勝。如樹先傾倒必隨曲。故必有事礙不及向西方者,但作向西想亦得。

   次言「又如觀經云」者,一行三昧尊稱之義,非唯《文殊般若經》説,於此《觀經》又有其説。是則隨他之前雖説諸行,隨自之後説念佛義,以此經説知彼經意。

問曰:一切諸佛,三身同證悲智果圓,亦應無二。隨方禮念課稱一佛,亦應得生。何故偏嘆西方,勸專禮念等,有何義也?答曰:諸佛所證平等是一,若以願行來取非無因緣。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是故釋迦及以諸佛,勸向西方為別異耳。亦非是稱念餘佛不能除障滅罪也,應知。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已上

   「問曰一切諸佛」等者,相對《文殊般若》、《觀經》致此問也。所謂已云「佛佛齊證形無二別,縱使念一見多乖何大道理」也,是述《文殊般若》之意。而問意者,如《觀經》者,偏歎西方簡餘九域,是故上勸面向西方,然者何以相違之説成一義耶?是問意趣。

    就答詞中:

    問:既以佛佛平等之義,判云平等是一,何云「若以願行」等耶?

    答:果平等故雖無勝劣,因差別故即云「本發深重誓願」。是以《大乘止觀》下云:「若離我執證得心體平等之時,實無十方三世之異。但本在因地未離我執時,各別發願各修淨土,各化衆生,如是等業差別不同,薫於淨心心性依別薫之力,故現此十方三世諸佛依正二報相別,非謂真如之體有此差別之相,以是義故一切諸佛常同常別,古今法爾。」已上

    言「以光明名號」等者,六八願中,十二、十三兩願意也。《大集經》説「諸佛出世有種種益,光明名號神通説法。但於其中,此土教主,神通説法其利殊親,淨土彌陀光明名號其益猶勝。」

    「但使」等者,十八願意。

    言「信心」者,至心信樂。

    「上盡」等者,乃至十念。

    「佛願力」者,若不生者誓願之意。

    「易得往生」即是願力成就故也。

    「亦非」等者,諸佛亦有除障滅罪随分之益,然往生益唯在彌陀。

    「若能如上念念」等者,是明專雜二修得失。但今所引,舉德略失。

    言「如上」者:

    問:三心、五念、四修,皆悉可具足歟,隨一往生可許之耶?

    答:一義云,悉可具之,若不具者不可往生。一義云,今約上輩求生淨土斷貪瞋機,一切行者未必悉然,所謂二河白道喩中既云「水火相交常無休息」,於如此機爭如上耶?

    「念念相續」無間修義。

    「畢命為期」長時修義。但勵自力念念難續,依他力益自然相續。

    「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是顯佛願不虛之益,是則莊嚴所求滿足功德成就之故而已。

    第一得者,「外」者助業正定業外,「雜」者雜業,非唯助業廣亙雜行,其雜言者,對正對專,共稱雜故。「緣」者有三,謂教人處。第二得者,順彌陀佛本願之義。第三得者,不違釋迦如來教義。第四得者,隨順六方諸佛語義。各在其文,不遑具述。

(禮讚)云:「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已上

   「又云唯觀念佛」等者,同六時中〈日没禮讚〉彌陀禮註肝要文也。《觀經》説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捨。」已上 《彌陀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阿彌陀。」已上 引合二經顯其名義甚深利益,所謂《觀經》雖説攝取不捨之益,未顯彌陀名義之德。《阿彌陀經》雖説彌陀名義之德,未顯攝取不捨之益。是故為顯《小經》所説之德,無所障礙之光明者,為施攝取不捨之益,如此合説。其義應知。

(禮讚)云:「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  設滿大千火,直過聞佛名,聞名歡喜讚,皆當得生彼。

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爾時聞一念,皆當得生彼。」抄要

   次三偈者,共是〈初夜禮讚〉之文。《大經》採集要文釋也。其中初偈,採集本經「如來智慧海」一四句偈,「其佛本願力」一四句偈之解釋也。經云「如來」,釋云「彌陀」,是示諸佛即是彌陀,彌陀乃是諸佛義也。《觀經》説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禮讚》釋云:「彌陀身心遍法界」等,皆此義也。次之二偈其意可見。

(禮讚)云:「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本弘誓願攝受弟子。」已上

   「又云現是生死」等者,同發願文,或觀念時,或睡眠時,勸心發願稱佛之時,可唱言也。彼書引經粗明五種増上緣中,當段是明見佛緣釋。則次下云:「不識彌陀佛身相光明,願佛慈悲示現弟子身相觀音、勢至等相,噵此語已一心正念即隨意入觀及睡,或有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有睡眠時得見,除不至心,此願此來大有現驗。」已上

(禮讚)云:「問曰:稱念禮觀阿彌陀佛,現世有何功德利益?答曰:若稱阿彌陀佛一聲,即能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禮念已下亦如是。十往生經云: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又如觀經云:若稱禮念阿彌陀佛,願往生彼國者,彼佛即遣無數化佛,無數化觀音、勢至菩薩,護念行者。復與前二十五菩薩等,百重千重圍繞行者,不問行住坐臥,一切時處,若晝若夜,常不離行者。今既有斯勝益,可憑。願諸行者,各須至心求往。又如無量壽經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又如彌陀經云: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稱佛不亂。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此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國。佛告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是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次下說云: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南西北方及上下,一一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各於本國出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云何名護念?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一聲乃至十聲、一念等必得往生。證成此事故,名護念經。次下文云:若稱佛往生者,常為六方恒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故名護念經。今既有此增上誓願,可憑。諸佛子等,何不勵意去也。」智昇法師《集諸經禮懺儀》下卷者善導和尚《禮懺》也依之

   次所引等,併如本文。初一問答,明滅罪緣,《十往生經》及《觀經》説明護念緣。

    問:《觀經》不見説護念益之文,如何?

    答:普觀文云:「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已上 依此文也。

    問:雖言菩薩,不舉二十五,雖言來至,不謂護念,如何?

    答:五五菩薩極樂聖衆,觀音、勢至舉其上首,必可有之理在絶言。又云常來不離之義,不離即是護念義也。

    次《大經》文,第十八願取意之文,明攝生緣。言攝生者,即是往生,如來攝取衆生義也。

    問:第十八願,以至心等三信為要,何除至心信樂之句,今加「稱我名號」句耶?此句願文無之,云何?

    答:此有深意,今所言之「稱我名號」,則示本經「至心信樂欲生」之意。所以然者,至心等者,稱佛名號得往生益,是佛本願,如此信知,是名至心信樂欲生。故發此心,即是稱我名號之義。為顯此意,除彼加此,其義可知。

    次《小經》文,明證生緣。言證生者,即是證誠,證凡夫之往生義也。

    言「云何名護念」等者,是指六方諸佛證誠名護念也。

    次下文云「若稱」等者,指「於汝意」以下之文,是亙釋迦、諸佛證誠,下説「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説」故也。

    問:五種增上緣之中護念,與今護念同異如何?

    答:五中護念是現生益,今護念者出世益也。是則如云六方諸佛護念信心,今經小經所云護念,其意在斯。

(玄義分)云:「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乘字:食陵反,駕也,勝也,登也,守也,覆也 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次言「又云言弘」等者:

    問:上來文者是《禮讚》釋,今所引者是〈觀經義玄義〉文也,何略書名言「又云」耶?

    答:上所引初云「光明寺和尚云」訖,是故雖引何書解釋,共為大師之解釋者,更非相違。

    言「弘願」者,弘願之稱,總而言之可通六八,餘處釋(序分義)云「願願皆發增上勝因」故也。別而論之第十八願,今之解釋明得生益故也。

    「大願業力」者,願、業、力三,於因與果皆有其由,大言亙三,所謂「大願」,五劫思惟超世無上殊勝願是。「大業」,即是不可思議兆載永劫六度萬行,願行雖殊共是因位。言「大力」者,果位神力光明攝取利益衆生名之大力。

    「增上緣」者,是強緣也。〈玄義分〉云:「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已上 《法事讚》(卷下)云:「正由不遇好強緣,致使輪廻難得度。」已上

    問:增上緣者名強緣義,其證如何?

    答:《大乘義章》第三釋云:「增上緣者,起法功強,故曰增上,為法緣故,名增上緣。」已上 又《攝論》云:「如眼根為根識作增上緣」,此有力增上緣也。無力增上緣者,生有為無為諸法不作障礙也。

(玄義分)云:「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觀念法門)云:「言攝生增上緣者,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說。佛言: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此即是願往生行人,命欲終時,願力攝得往生。故名攝生增上緣。」

   次所引文者,共是《觀念法門》之釋,如次攝生、證生兩緣。

(觀念法門)云:「欲使善惡凡夫,回心起行,盡得往生。此亦是證生增上緣。」已上

(般舟讚)云:「門門不同八萬四,為滅無明果業因利劒,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微塵故業隨智滅,不覺 覺字,教音 轉入真如門。得免娑婆長劫難,特蒙知識釋迦恩,種種思量巧方便,選得彌陀弘誓門。」已上抄要

   次言「又云門門」以下十句文者,《般舟讚》釋,四句二句四句別文。

    言「門門」者,諸教門也。

    「八萬四」者,依《大集》意,一一衆生有八萬四千諸行,所謂貪欲行二萬一千,瞋恚行二萬一千,愚癡行二萬一千,等分行二萬一千,是為八万四千諸行。

    「無明」等者,約十二支明滅罪益,雖有異義,試述短解:言「無明」者總標惑障,《倶舎》(卷二○)頌云:「無明諸有本,故別為一漏。」已上

    「果業因」者,逆舉煩惱、業、苦三道。

    言「利劒」者,以其利用喩名號德。

    「微塵」等者,「故」差曠劫,「業」是業障。

    「不覺」等者,示頓悟理,同下句(般舟讚)云:「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彈指須臾間。」已上 《往生禮讚》日中讚云:「無心領納自然知。」已上 是其謂也。但「覺」字註者「教」音,此有二音,《玉》(玉篇)云:「有樂切,寤也,大也。」《宋》(宋韻)云:「古孝切,睡寤,曰覺醒,省也。」

爾者,南無之言歸命。歸言至也 又歸說也,說字 悅音 又歸說也。說字 稅音,悅稅二音,告也,述也,宣述人意也 命言 業也,招引也,使也,教也,道也,信也,計也,召也 是以,歸命者本願招喚之敕命也。

   「爾者」以下八行餘者,私被得上「言南無者」之文意釋。「南無」等者,於歸之字,至並説意未勘得之。「説」字之音,《玉篇》、《廣韻》同註,三音今有二音,略始悦反,此是常音,勿論故也,告、述、宣訓,載在《廣韻》,「命」字之訓,《玉篇》中有教、令、使註,《廣韻》中出使、教、召訓,業、招引、使、道、信、計等,追可勘之。

言發願回向者,如來已發願回施眾生行之心也。言即是其行者,即選擇本願是也。言必得往生者,彰獲至不退位也。經言即得,釋云必定。即言,由聞願力光闡報土真因決定時剋之極促也。必言 審也,然也,分極也 金剛心成就之貌也。

   必字之註,《廣韻》文也。

《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卷本)云:「夫如來設教,廣略隨根,終歸乎實相。得真無生者,孰能與於此哉。然念佛三昧,是真無上深妙門矣。以彌陀法王四十八願名號,焉佛事願力度眾生。乃至 如來常於三昧海中,舉細綿乎。謂父王曰:王今坐禪,但當念佛。豈同離念求乎無念,離生求於無生乎。離相好求乎法身,離文求解脫。乃至 爾大哉,至理真法一如,化物利人,弘誓各別故。我釋迦應生於濁世,阿彌陀出現於淨土。方雖穢、淨兩殊,利益齊一。若易修易證,真唯淨土教門。然彼西方殊妙,難比其國土。也嚴以百寶蓮。敷九品以收人,其佛名號也。乃至

   次《五會讚》,法照禪師之所述作一卷書也。今所引文是序初,流布之本「深妙」之下,「門矣」之上,有「禪」一字;又「焉」或「為」彼此有差,有異本歟?於義不違。至「度衆生」是序文也。言「乃至」者,序之所殘猶有五十餘行是也。

    次「如來」等者,是釋五會念佛文也。

    次「爾大」等者,是莊嚴文。

    問:莊嚴文在前,五會釋居後,今之所引前後何違?

    答:所問誠爾,試今推之,上云「念佛三昧是真無上深妙禪門」,今云「如來常於三昧海中」,上所標者念佛三昧,下所舉者諸三昧海,故三昧中念佛三昧甚深之義,鈎鎖相連為成其理如此次第。

    「爾大」等者,又舉二尊大悲弘誓,方明淨穢齊一利益,其次引用諸經要文,是故能讚、所讚有次,非無其由。

    問:引一卷文,以前為後,以後為前,有其例耶?

    答:其例多之,粗舉少分。《禮讚》初夜採集《大經》下卷要文,於三十偈最前一禮是其奥文,第二、第三、第四三禮並是末後流通文也。此文是則十四佛國菩薩衆等,皆乘佛智悉往生者,彌陀智願深廣故也。為顯其義引上引之。然後又還引初偈文。加之後夜又有此例。「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者,如來八種功德終也,而於菩薩四種功德之後讚之。又「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者,菩薩四種功德之第三也,而加如來功德之中,皆有其由。

    問:其由如何?

    答。「能令」等句,論約能持,故屬如來,釋約所持,故屬菩薩。「雨天」等句,論依能供,釋據所供。各存一義,共以不違。此等之釋皆其例也。

依稱讚淨土經 釋法照

  如來尊號甚分明  十方世界普流行  但有稱名皆得往

    觀音勢至自來迎  彌陀本願特起殊  慈悲方便引凡夫

    一切眾生皆度脫  稱名即得罪消除  凡夫若得到西方

    曠劫塵沙罪消亡  具六神通得自在  永除老病離無常

   次同七言數首之中,云「依稱讚淨土經」之三首文者,淨土樂讚一十九首,其中第九並第十一、第十五也。

    問:此等之讚,依彼經之何文意耶?

    答:不指一文,只讚本意,以下諸讚皆可准之。

依佛本行經 法照

  何者名之為正法  若箇道理是真宗  好惡今時須決擇

    一一子細莫朦朧  正法能超出世間  持戒坐禪名正法

    念佛成佛是真宗  不取佛言名外道  撥無因果見為空

    正法能超出世間  禪律如何是正法  念佛三昧是真宗

  見性了心便是佛  如何道理不相應 略抄

   次依《佛本行經》三首,正法樂讚,彼讚總有三十二首,今所引者第二十九及第三十、第三十一。「正法能超出世間」句,皆在每句之中間也。

依阿彌陀經

  西方進道勝娑婆  緣無五欲及邪魔  成佛不勞諸善業

    華臺端坐念彌陀  五濁修行多退轉  不如念佛往西方

    到彼自然成正覺  還來苦界作津樑  萬行之中為急要

    迅速無過淨土門  不但本師金口說  十方諸佛共傳證

  此界一人念佛名  西方便有一蓮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

    一華還到此間迎 略抄

   次依《小經》四首文者,西方樂讚十五首中,第二、第三並第十二及第十四,皆最要文。

依般舟三昧經 慈愍和尚

  今日道場諸眾等  恒沙曠劫總經來  度此人身難值遇

    喻若優曇華始開  正值希聞淨土教  正值念佛法門開

    正值彌陀弘誓喚  正值大眾信心回  正值今日依經贊

    正值結契上華台  正值道場無魔事  正值無病總能來

  正值七日功成就  四十八願要相攜  普勸道場同行者

    努力回心歸去來  借問家鄉何處在  極樂池中七寶臺

    彼佛因中立弘誓  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

    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  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  能令瓦礫變成金  寄語現前大眾等

    同緣去者早相尋  借問相尋何處去  報噵彌陀淨土中

    借問何緣得生彼  報噵念佛自成功  借問今生多罪障

    如何淨土肯相容  報噵稱名罪消滅  喻若明燈入闇中

  借問凡夫得生否  如何一念闇中明  報噵除疑多念佛

    彌陀決定自親近 抄要

   次依《般舟》二十行者,即是般舟三昧樂讚,一行二句以為一首,總有三十八首之中,第十七首以下至終。但於其中,「不簡下智與高才」次,「不簡多聞持淨戒」上二行四句,有所除也。

依新無量壽觀經 法照

  十惡五逆至愚人  永劫沉淪在久塵  一念稱得彌陀號

    至彼還同法性身」已上

   次《新無量壽觀經》讚,一四句偈二十八首,今於其中,此一首者,第二十七下輩讚也。

    問:《新無量》者指何經耶?

    答:是指《觀經》,元照《釋》(觀經義疏卷上)云:「凡有兩譯,前本已亡,今本乃畺良耶舎譯」(當卷之下被引載之),今對前本所稱新也,新字難思,然而畺良耶舎譯外雖聞古有其異譯本,欠不行世,只此一本流布世間,方知只指此《觀經》也。隨而此讚始終,皆讚今經之意。但就新字試加料簡,今依壽前觀後之義,以壽為舊,以觀為新,為示其義如此題歟。

憬興師(述文贊卷中)云:「如來廣說有二:初廣說如來淨土因果,即所行所成也。後廣顯眾生往生因果,即所攝所益也。」

   次憬興釋《大經疏》文。彼疏名曰《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分為三卷,上中下也。今所引者,中卷文也。三段之中,於正宗分(名曰問答廣説分)有六文段,其中今言「如來廣説」第六文段。初説如來淨土因果(今無因字令脱落歟)上卷所説,後顯衆生往生因果下卷所説。

(述文贊卷中)云:「悲華經諸菩薩本授記品云:爾時寶藏如來,讚轉輪王言:善哉善哉,乃至 大王,汝見西方,過百千萬億佛土有世界,名尊善無垢。彼界有佛,名尊音王如來。乃至 今現在為諸菩薩說於正法。乃至 純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生等一化生,亦無女人及其名字。彼佛世界所有功德,清淨莊嚴,悉如大王所願無異。乃至 今改汝字為無量清淨。已上 無量壽如來會云:廣發如是大弘誓願,皆已成就。世間希有。發是願已,如實安住種種功德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已上

   次《悲華經》、《寶積》二文,未勘得之。

(述文贊卷中)云:「福、智二嚴成就故,備施等眾生行也。以己所修利眾生故,令功德成。」

   又云福智二嚴等者,同卷(述文贊卷中)文也。是解自經「恭敬三寶」至于「功德成就」之文釋也。彼具文云:「恭敬三寶即福方便,奉事師長者則智方便。」(以下如所引)佛所行外無衆生行,如來廻向成就義也。

(述文贊卷下)云:「藉久遠因,值佛聞法可慶喜故。」

   又云籍久遠因等文,追可勘之。

(述文贊卷下)云:「人聖,國妙,誰不盡力?作善願生。因善既成,不自獲果,故云自然。不簡貴賤皆得往生,故云著無上下。」

   次言「人聖國妙」等者,是下卷(述文贊)文。次上文云:「經曰,何不力為善至昇道無窮極者,述云,第二正勸往生有二,此初直勸往生也。何不力為善者,勸修往生之因。力者。」(自人聖至願生十二字,如所引)次下文云:「故又力者力勵,念道之自然者,修所得之利」(自因善至自然十二字,如所引,但自然上有念字)又次下云:「唯能念道行德者。」(自不簡至上下十四字,如所引,但著下有於字)又次下云:「念字長讀流至此故。」已上

(述文贊卷下)云:「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修因即往,無修生尠。修因來生終不違逆。即易往也。」

   又云易往而無等者,次上文(述文贊卷下)云:「經曰,易往而無人至壽樂無有極者,述云,此復傷歎重勸也,修因即往,故易往,無人修因往生者尠,故無人,修因來生,終不違逆,即前易往也,正習纏蓋自然為之牽傳不往,故自然所牽,即無人也,有説,因滿果熟不假功用自然招致,故自然所牽,義亦可也。」上之二文句數、字數粗有增減,是取意歟,為達前後更今引之。

(述文贊卷中)云:「本願力故 即往誓願之力,滿足願故 願無缺故,明瞭願故 求之不虛故,堅固願故 緣不能壞故,究竟願故 必果遂故。」

   又云本願力故等者,上卷(大經)文也。是又文言聊有參差,為知正釋亦出本文:(述文贊卷中)「經曰,本願力故至究竟願故者,述云,後願力獲利也,本願者即往誓願之力,他方菩薩聞名得忍,恐亦自土故,願無缺故,滿足求之不虛故,明了緣不能壞故,堅固願必遂果故究竟,由此願力生彼土者,皆得三忍。」已上 是明所以見道場樹皆見三忍,言三忍者,《經》(大經卷上)云:「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已上 此三忍義諸師異解。興師(述文贊卷中)破之出自義云:「尋樹音聲,從風而有,有而非實,故得音響忍。柔者無乖角義,順者不違空義,悟境無性,不違於有而順空故云柔順忍。觀於諸法生絶四句,故云無生忍。」已上

      問:所引「本願力故」句上,先有「威神力故」之句,何略之耶?

    答:興以彼句判為別科,即名為之神力得忍,今殊欲顯本願利益,是故略彼引之而已。

(述文贊卷下)云:「總而言之,欲令凡小增欲往生之意故,須顯彼土勝。」

   又云總而言之等者,是下卷(述文贊)文。次上文云:「經曰,東方恒沙至亦復如是者,述云,是後勝聖共生也。」(以下如所引)

(述文贊卷下)云:「既言於此土修菩薩行。即知,無諍王在於此方。寶海亦然。」

   又云既言於此等者,同卷(述文贊卷下)文也,是解《經》(大經卷下)云:「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云何?佛言,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是二菩薩,於此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之文釋也。

    「無諍王」者,彌陀如來。「寶海梵士」釋迦佛也。

(述文贊卷下)云:「聞佛威德廣大故,得不退轉也。」已上

   又云聞佛威德等者,未勘得之。

《樂邦文類》(卷二)云:「總官張掄云:佛號甚易持,淨土甚易往。八萬四千法門,無如是之捷徑。但能輟清晨俛仰之暇,遂可為永劫不壞之資。是則用力甚微而,收功乃無有盡。眾生亦何苦,自棄,而不為乎?噫夢幻非真。壽夭難保,呼吸之頃即是來生。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此時不悟,佛如眾生何?願深念於無常,勿徒貽於後悔。淨樂居士張掄勸緣。」已上

   次言「樂邦文類」等者,此書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次,部帙五卷,其第二卷,總管張掄結蓮社普勸文也。彼文一十八行餘中,今之所引纔四行餘。

    言「俛仰」者,俛是俯俛伲頭義也,仰是偃仰向上稱也。言「呼吸」者,呼噯,吸引,蓋是外内出入息也。

台教祖師山陰 慶文法師 云:「良由佛名從真應身而建立故,從慈悲海而建立故,從誓願海而建立故,從智慧海而建立故,從法門海而建立故,若但專稱一佛名號,則是具稱諸佛名號,功德無量,能滅罪障,能生淨土。何必生疑乎?」已上

   次山陰釋,言「山陰」者,越地之名。言「慶文」者,號云慈雲法師是也。釋意可見。

律宗祖師元照(觀經義疏卷上)云:「況我佛大慈,開示淨土慇懃勸囑徧諸大乘。目見耳聞特生疑謗,自甘沉溺不慕超昇,如來說為可憐憫者。良由不知此法特異常途。不擇賢愚,不簡緇素,不論修行久近,不問造罪重輕,但令決定信心,即是往生因種。」已上

   次元照釋,《觀經義疏》大分為二:先列義門令知總意,然後入經分文分釋。初中有四:初教興來致,二攝教分齊,三辨定宗旨,四料簡異同。其第四門又有五中,五指濫傳之下釋也。指濫傳者,多舉有人謬解疑惑,示有自障障他之過,述其悲憐之結釋也。二卷之中上卷文耳。

(觀經義疏卷上)云:「今淨土諸經並不言魔,即知,此法無魔明矣。山陰慶文法師正信法門辯之甚詳。今為具引彼問曰。或有人云:臨終見佛菩薩放光持臺天樂異香來迎往生,並是魔事。此說如何?答曰:有依首楞嚴經修習三昧,或發動陰魔。有依摩訶衍論修習三昧,或發動外魔。謂天魔也 有依止觀論修習三昧,或發動時魅。此等並是修禪定人,約其自力,先有魔種被定擊發故現此事。儻能明識各用對治,即能除遣。若作聖解,皆被魔障。上明此方入道則發魔事 今約所修念佛三昧,乃憑佛力。如近帝王無敢干犯。蓋由阿彌陀佛有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心徹鑒力、光明徧照攝取眾生力。有如是等不可思議功德之力。豈不能護持念佛之人至臨終時令無障礙邪?若不為護持者,則慈悲力何在?若不能除魔障者,智慧力、三昧力、威神力、摧邪力、降魔力,復何在邪?若不能鑒察被魔為障者,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心徹鑒力,復何在邪?經云:阿彌陀佛相好光明,徧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若謂念佛臨終被魔障者,光明徧照攝取眾生力,復何在邪?況念佛人臨終感相,出自眾經,皆是佛言,何得貶為魔境乎?今為決破邪疑,當生正信。已上彼文

   次所引文,同次上段(觀經義疏卷上)四解魔説之下釋也。當段初云:

    「四解魔説,或謂修西方淨業臨終感相皆是魔者,斯由未披教典不樂修持,喜以邪言障他正信,為害不淺,故須辨之。且魔有四種,一五陰魔,二煩惱魔,三死魔,四天魔。上三魔是汝身心,唯有天魔是外來耳,安得不畏己魔但疑外魔乎,況魔居欲界天,乃是大權退惡進善有大功行,方可勤之,凡夫修道内心不正,必遭魔擾,若心真實魔無能為,是知,魔自汝心,非他所致,如世妭冶媚惑,於人端心正色必不能近,縱情顧眄定遭所惑,今引衆説以絶群疑。一云,大光明中決無魔事,猶如白晝奸盗難成。一云,此土觀心反觀本陰多發魔事,今觀彌陀果德真實境界故無魔事。一云,念佛之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既為佛護,安得有魔。一云,修淨業人必發魔者,佛須捐破如般若、楞嚴等,佛若不捐,則誤衆生墮於魔網。」(今所引此次也)又所引外,次下文云:「又楞嚴云,禪定心中見盧舎那,踞天光台十佛圍遶等,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資中疏曰,若修念佛三昧斯境現前,與修多羅合名為正相,若修餘觀,設見佛形亦不為正,以心境不相應故,況觀真如不取諸相,而有所著,豈非魔耶?資中揀判極為精當,仍具引前諸説,永除疑障。」已上 一段之中,見文前後為令信解具所引也。

    正引文中,「正信法門」,山陰所造《淨土文》中,顯明正信、淨行二門,其中今引正信下釋,是故號曰正信法門。

    問答之中問意易見。

    答中「有依首楞嚴」者,彼經第九,廣辨魔事,皆約自心入定精研。

    「摩訶衍論」,馬鳴菩薩之所造也,通申一代大乘之教。

    「止觀論」者即天台説,彼第八卷又辨魔事。

    言「時魅」者,天魔所化,於私所引前後之文,先前文中就其四魔出對治者,《大集》出之,斷集諦降煩惱魔,知苦諦降陰魔,修道諦降天魔,證滅諦降死魔。此外對治,諸典所訓,其文是繁,不及具述。

    後文之中,言「資中」者,是蜀地名,弘允法師居彼蜀地,故稱此名,作疏十卷解《楞嚴經》,當文魔境以下註解,粗依戒度《正觀記》意大概記之,委如彼文。

元照律師彌陀經義文云:「一乘極唱,終歸咸指於樂邦。萬行圓修,最勝獨推於果號。良以,從因建願,秉志躬行,歷塵點劫,懷濟眾之仁,無芥子地非捨身之處。悲智六度,攝化以無遺。內外兩財,隨求而必應。機與緣熟,行滿功成,一時圓證於三身,萬德總彰於四字。」已上

   次又同師《小經疏》文序初文也。

    「一乘極唱終歸」等者,念佛一乘頓教極談,偏勸西方置而不論。又一乘言本被《法華》,藥王流通終勸安樂,彼此歸一,故云「咸指」。

    「内外」等者,則分兩異。言内財者,七種聖財等之類也,言外財者,七寶、衣服等之類也。施彼聖財謂之法施,施其世財言之財施。

    「機與」等者,與興有異,愚按「興」字協文體歟。

(小經義疏)云:「況我彌陀,以名接物。是以耳聞,口誦,無邊聖德攬入識心,永為佛種,頓除億劫重罪,獲證無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已上

   次文同疏(元照小經義疏)正宗文也,彼科釋云:「第二正宗分,大分三段,從初至倶會一處,先讚二報莊嚴令生欣慕。二不可以少下,正示專念持名教修行法。三如我今者下,後引諸佛同讚勸信受持。」已上 於第二科又分為三,文云:「第二正示行法分三段,初至彼國簡餘善不生。若有下二正示修法,我見下三結顯勸意。」已上 又於第二子段有三,文云:「二中分三,初至不亂專念持名,其人下臨終感聖,是人下三正念往生。」已上 而初專念持名之下有三問答,今所引者第三答也。其問言曰:「四字名號凡下常聞,有何勝能超過衆善?」已上 所引之中,答言略初。今私引加,其詞云:「答:佛身非相果德深高,不立嘉名莫彰妙體,十方三世皆有異名。」(以下如所引)所引文次引《華嚴經》并《藥師經》及《瞻察經》嘆佛功德。但彼經説亙諸佛名,仍結文云:「諸餘佛名,聞持尚爾,況我彌陀有本誓乎。」已上

(小經義疏)云:「正念中,凡人臨終,識神無主,善惡業種無不發現。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或生繫戀,或發猖狂惡相。非一皆名顛倒因。前誦佛罪滅障除,淨業內薰慈光外攝,脫苦得樂一剎那間。下文勸生,其利在此。」已上

   次言「又云正念」等者,上所言之小子段中,第三段也。

    言「正念」者,是則指《經》(小經)「是人終時心不顛倒」等之句也。

    言「下文」者,是指結顯勸意之文,即是「我見是利」以下意也。

慈雲法師 天竺寺遵式(元照觀經義疏卷上)云:「唯安養淨業,捷真。可修。若有四眾,欲復速破無明,永滅五逆、十惡重輕等罪,當修此法。欲得大小戒體遠復清淨,得念佛三昧,成就菩薩諸波羅蜜,當學此法。欲得臨終離諸怖畏,身心安快眾聖現前,授手接引,初離塵勞便至不退,不歷長劫即得無生,當學此法等。古賢法語,能無從乎。已上五門,略標綱要。自餘不盡,委在釋文。按開元藏錄,此經凡有兩譯。前本已亡,今本乃畺良耶舍譯。僧傳云:畺良耶舍,此云時稱,宋元嘉初建於京邑,文帝。」

   次言「慈雲法師云」者,元照《觀經義疏》引之,彼《義疏》上,上所引之指濫傳文,所云「即是往生因種」,次下釋也。所引慈雲法師釋者,《大彌陀懺》序文也。

    「已上五門」者,前云二辨古今廢立之中又有五是。五者,所謂一明福觀,二辨定散,三示地位,四解魔説,五指濫傳。所言五門,篇目如斯。

    「委在釋文」者,指入文別釋。

    抑「時稱」下有所除詞一十三字,謂,其言云:「西域人性剛直寡嗜欲,善通三藏。」已上

    又云「建于京邑」,本文「建」字為「達」,有異本歟。愚按「達」字其言有便。

    言「文帝」者,宋第三帝,元嘉主也。於彼時稱深加歎異,崇重無雙。

慈雲 遵式也(元照觀經義疏卷上)云:「了義中了義,圓頓中圓頓。」已上

大智 元照律師也 唱云:(觀經義疏卷上)「圓頓一乘,純一無雜。」已上

   次慈雲、大智兩師解釋,共是一言,各以易見。

律宗戒度 元照之弟子也(正觀記卷下)云:「佛名乃是積劫薰修,攬其萬德,總彰四字,是故稱之獲益非淺。」已上

   次戒度釋,《正觀記》文,是釋元照《義疏》典也。今釋下品上生之中,並解經題佛名德中,今所引者嘆佛號釋。所引文上嘆題釋(觀經義疏正觀記卷下)云:「遇緣中題號難思者,蓋由經中所詮無非實相妙理,首題一舉經意全彰。」(所引文此次也)

    問:今此文者,是釋本書何文句耶?

    答:本書元照《義疏》下云:「臨終遇緣中,知識開導有二:初聞法除業,二稱名滅罪。經題佛號功力難思,滅罪劫數文中趣舉。」已上 挍本末文可知其益。

律宗用欽云:「今若以我心口稱念一佛嘉號,則從因至果,無量功德,無不具足。」已上

又云:「一切諸佛,歷微塵劫,了悟實相不得一切故,發無相大願,修無住妙行,證無得菩提,住非莊嚴國土,現無神通之神通故。舌相徧於大千,示無說之說。故勸信是經。豈容心思口議邪?私謂:諸佛不思議功德,須臾收彌陀二報莊嚴。持名行法,彼諸佛中,亦須收於彌陀也。」已上

   次用欽師二釋可見。

三論祖師嘉祥(觀經義疏)云:「問:念佛三昧何因能得滅如此多罪邪?解云:佛有無量功德,念佛無量功德故,得滅無量罪。」已上

   次嘉祥釋《觀經疏》釋,滅罪勝益其理分明。是故禪林古德十因衆罪消滅之段引之,其意易覺。

法相祖師法位云:「諸佛皆德施名。稱名即稱德。德能滅罪生福。名亦如是。若信佛名,能生善滅惡,決定無疑。稱名往生,此有何惑。」已上

   次法位釋,《大經義疏》上卷釋也。彼疏釋文,有其四門:一明彌陀佛土是化非化,二明往生者有得不得,三明修因有事有理,四開文解釋。此中今文第三門下,有其多重問答之内,一箇答也。其問言云:「問曰,佛名有何神驗,稱名即得滅罪往生。」已上 答曰之下,有今引文。又次下云:「若疑惑不信,然由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尚得往生名曰胎生,況今決定信樂稱佛名號十念相續,生彼不疑也。」已上

禪宗飛錫(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上)云:「念佛三昧善,之最上,萬行元首故,曰三昧王焉。」已上

   次飛錫釋,一句易解。

《往生要集》(卷下本)云:「雙卷經三輩之業,雖有淺深,然通皆云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三四十八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四觀經,極重惡人無他方便,唯稱彌陀得生極樂。」已上

   次《要集》文,十門之中,下卷文大門第八念佛證據門下略出十文,今於其中所舉第三、第四、第五文也。

    問:縱略後文尤可出初,何略第一?

    答:《占察經》文專説觀察所得之益,今以稱念為本意故不標之歟。

    問:然者何標三四字耶?

    答:故略其初示不整足,後亦標之還示初文為第一歟。

(往生要集卷上末)云:「應依心地觀經六種功德。一無上大功德田,二無上大恩德,三無足、二足及以多足眾生中尊,四極難值遇如優曇華,五獨出三千大千界,六世、出世間功德圓滿。義依具如此等六種功德。常能利益一切眾生。」已上

依此六種功德,信和尚(往生要集卷上末)云:「一應念,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故,我歸命禮無上功德田。二應念,慈眼視眾生平等如一子,故我歸命禮極大慈悲母。三應念,十方諸大士恭敬彌陀尊,故我歸命禮無上兩足尊。四應念,一得聞佛名過於優曇華,故我歸命禮極難值遇者。五應念,一百俱胝界二尊不並出,故我歸命禮希有大法王。六應念,佛法眾德海,三世同一體,故我歸命禮圓融萬德尊。」已上

   次上卷(往生要集)文,大門第四正修念佛之下,明五念門之中,初禮拜門之解釋也。

(往生要集卷上末)云:「波利質多樹華,一日薰衣,瞻蔔華、波師迦華,雖千歲薰所不能及。」已上

   次文第三作願門(往生要集卷上)下,明菩提心又有三門:一明行相,二明利益,三料簡也。今釋明其利益之文中也。所引之上有「譬如」字,又所引文次下釋云:「菩提花亦復如是,一日所薫功德香薫徹十方佛所,聲聞、緣覺以無漏智薫諸功德,於百千劫所不能及。」已上 又於前後有多譬喩,不能委載。

(往生要集卷上末)云:「如一斤石汁,能變千斤銅為金。雪山有草,名為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月利沙見昴星,則出菓實。」已上

   次文下卷(往生要集)大門第十問答料簡,略有十事,其中第五臨終念相明他力益,顯往生利,或引書典,或加料簡,載種種譬,集主先德自加十喩,今於其中所出三也。「石汁」第三,「忍辱」第五,「尸利」第七。或本以「尸」為「月」,錯也。

《選擇本願念佛集》(卷上) 源空集 云:「南無阿彌陀佛 往生之業 念佛為本

(選擇集卷下)云:「夫速欲離生死,二種勝法中,且閣聖道門,選入淨土門。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已上

   次《選擇》文,初文題後文前要義,後文流通一部總結。正雜分別,正助決判,往生安心二文最要。

明知,是非凡聖自力之行,故名不回向之行也。大小聖人,重輕惡人,皆同齊應歸選擇大寶海,念佛成佛。

是以《論註》(卷下)曰:「彼安樂國土,莫非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化生,同一念佛無別道故。」已上

   次私御釋,「是非凡夫自力」等者,《經》(大經卷上)云「令諸衆生功德成就」,《釋》(玄義分)云「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念佛只是彌陀功德,更非凡夫有漏行,故不借機功得往生益,偏是自然不可思議。此集本意,此深旨也。所引《論註》所釋莊嚴眷属功德成就文也。

    問:胎生邊地是非化生,何因總云莫非化生?

    答:胎生邊地非報土相,今言「正覺華化生」者,正報土相。

    「同一」等者,一義云,釋彼土相,非此土行,故《智論》(卷七意)云:「無量壽佛國,人生自然能念佛。」又《小經》云:「皆悉念佛。」今義不然,於彼念佛非敢所爭,經説論判分明之上,華臺端座念彌陀釋,又以炳然。但今文者指此土行,所以然者,當句次上文(論註卷下)云:「凡是雜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濕若化,眷属若干,苦樂萬品,以雜業故。」已上 此釋之意,雜生世界能生苦因雜業異故四生不同,安樂國土念佛一行為正因故純一化生,以之思之,淨穢相對因果必然言「無別道」。又次下(論註卷下)云:「遠通夫四海之内皆為兄弟也。」已上 彼《論語》言有此妙談。言「四海」者,非淨土相,閻浮同行同一佛子,勸其相親稱之兄弟,兼標可為來生倶會一處親厚而已。

爾者,獲真實行信者,心多歡喜故,是名歡喜地。是喻初果者,初果聖者,尚睡眠懶惰,不至二十九有。何況十方群生海,歸命斯行信者,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佛。是曰他力。是以龍樹大士,(十住毗婆沙論卷五 易行品)曰「即時入必定」,曇鸞大師,(論註卷上)云「入正定聚之數。」仰可憑斯,專可行斯也。

   又私御釋,「獲真」等者:

    問:如釋義者,直云信心獲得行者得初地歟,然者斯事難信,如何?

    答:薄地凡夫,三界見思不伏一毫,縱行念佛豈斷無明登聖位耶,若對其位超天與地,非謂異生斷無明人彼此相齊,初地、初果,大小雖異聖位是同,而初果人縱造惡業不招來報,念佛行者未斷煩惱雖侵罪業,信心發得以關攝取不捨利益,横超三界頓絶輪廻,以其義同今儲此釋,則引「即時入必定」文,又引「入正定聚」之釋,其意在斯。「即」言頓義,不待命後,潛顯信心開發時分入正定聚。顯雖可為淨土不退,以不退墮隱表現生可有其益,非三不退并處不退,唯是所顯蒙光觸者心不退之不思議耳。今家料簡專存此意,處處解釋以此義勢可解了之。

良知,無德號慈父,能生因闕。無光明悲母,所生緣乖。能所因緣雖可和合,非信心業識,無到光明土。真實信業識,斯則為內因。光明名父母,斯則為外緣。內外因緣和合,得證報土真身。故宗師(禮讚)言「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又(五會法事讚卷本)云「念佛成佛是真宗」,又(散善義)云「真宗叵遇」也。可知。

凡就往相回向行信,行則有一念,亦信有一念。言行之一念者,謂就稱名徧數顯開選擇易行至極。

故《大本》(大經卷下)言:「佛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已上

   次《大經》流通分初,明彼如來名號德文。是故以之為「行一念」。

    問:今以此文難謂起行,既有「歡喜踊躍」之言,宜屬安心,隨而見彼異譯經等,安心之趣其説分明,如何?

    答:行不離信,信不離行。今文之意,信行相備,互以通用,強不違害。若得此意,異譯經説,又非相違,但屬起行其理猶明,依之黑谷大《經釋》云:「上逗機緣,且雖明助念往生及諸行往生之旨,准本願故至流通分初廢諸行歸但念佛。」已上 以此講釋尤為指南。

光明寺和尚(散善義意)云「下至一念。」又(禮讚)云「一聲一念。」又(散善義意)云「專心專念。」已上

智昇師《集諸經禮懺儀》下卷云:「深心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聞等,定得往生,及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已上(禮讚)

   次智昇師釋,宗家大師《往生禮讚》前序釋也。

    其中「善根薄少」等者:

    問:《疏》(散善義)云「無有出離之緣」,更不云有一分善種。今雖薄少顯有其善,相違云何?

    答:天台《釋》云:「衆生無始恒居三道,於中誰無一毫種類。」已上 而雖有善未絶輪廻,是則煩惱賊害故也。是故今釋,示有善根,而顯自力薄少善根不截生死,疏釋正約不出生死之邊,亦就諸善不成之義直云「無有出離之緣。」

    「及稱」等者,十聲、一聲可守《禮讚》。

    「十聲聞」者,恐是展轉書寫誤歟。

經言乃至,釋曰下至。乃下其言雖異,其意惟一也。復乃至者,一多包容之言。言大利者,對小利之言。言無上者,對有上之言也。信知,大利無上者,一乘真實之利益也。小利有上者,則是八萬四千假門也。釋云專心者,即一心,形無二心也。云專念者,即一行,形無二行也。今彌勒付囑之一念,即是一聲,一聲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一行,一行即是正行,正行即是正業,正業即是正念,正念即是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也。

爾者,乘大悲願船,浮光明廣海,至德風靜,眾禍波轉。即破無明闇,速到無量光明土,證大般涅槃,遵普賢之德也。可知。

   私釋可見。

《安樂集》(卷上)云:「十念相續者,是聖者一數之名耳。即能積念凝思不緣他事,使業道成辦,便罷。亦不勞記之頭數也。又云:若久行人念多應依此,若始行人念者,記數亦好。此亦依聖教。」已上

   安樂集文,第二大門,有其三番料簡之中,第三廣施問答之下,有其重重之中釋也。先以積念凝思為要,不用記數,後記其數約始行人,久行不然。言「又云」者,非別引文,本書如此,先後於義聊存異趣,故有此言。

斯乃顯真實行明證。誠知,選擇攝取之本願,超世希有之勝行,圓融真妙之正法,至極無礙之大行也。可知。

   斯乃以下二行餘者總結也。

言他力者,如來本願力也。

   言他力下是重釋也。

《論》(論註卷下)曰:「言本願力者,示大菩薩於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現種種身,種種神通,種種說法。皆以本願力起。譬如阿修羅琴雖無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第五功德相。乃至

   言「論曰」者,《淨土論》也。但非論文,是註釋也。

    問:何載註釋言論曰耶?

    答:若論若釋,指之稱經,大師解釋已有其例。所謂《往生禮讚》前序指《觀經義》云「觀經説」,又〈玄義分〉道理破中,鵝鴨譬喩,以《智論》説,云「如經説」。今以註釋直云「論曰」,無其過歟。

    彼《論》利行滿足章中,有五種門。其第五門之解釋也。《本論》(淨土論)文云:「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衆生,示應化身,廻入生死園煩惱林中,遊戯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廻向故是名出第五門。」(已上論文)

    「示應化身」者,如《法華經》普門示現之類也。遊戲有二義:一者自在義,菩薩度衆生,譬如獅子搏鹿,所為不難如似遊戲。二者度無所度義,菩薩觀衆生畢竟無所有,雖度無量衆生實無一衆生得滅度者,示度衆生如似遊戲。」(已上註文,次下所引盡當章)

    「本願力」者:

    問:是指如來本願力歟,將指行者本願力歟?

    答:顯説先指行者願力,雖然自利利他成就,偏依如來本願力故,推功歸本只是佛力。下文所判,他利利他分別解釋,可思擇之。以之言之,隱説可言佛本願力。如此義趣,第一卷解二種廻向,委料簡畢。

    下解釋云「若因若果,無有一事不能利他」,而利他言約佛功德,故所言之本願力者,其功偏為佛本願力。是以,本文雖為行者願力,約其本意佛本願力。十八願之成就文,至心廻向之料簡等,皆此意也。今家解釋大得此意,宜仰信也。

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成就者,謂自利滿足也。應知者,謂應知由自利故則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菩薩出第五門回向利益他行成就,應知。成就者,謂以回向因證教化地果,若因若果,無有一事不能利他也。應知者,謂應知由利他故則能自利,非是不能利他而能自利也。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佛所得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得此菩提故,名為佛。今言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得早作佛也。阿名無,耨多羅名上,三藐名正,三名徧,菩提名道。統而譯之,名為無上正徧道。無上者,言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何以言之,以正故。正者聖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稱為正智。法性無相故,聖智無知也。徧有二種,一者聖心徧知一切法,二者法身徧滿法界。若身若心,無不徧也。道者無礙道也。經言:十方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道者,一無礙道也。無礙者,謂知生死即是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門,無礙相也。

   「經言十方無礙」等者,云其經名,云其具文,如下所引。

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答曰:論言修五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眾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當知此意也。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今的取三願,用證義意。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勉三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所以得速一證也。願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緣佛願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無諸回伏之難。所以得速二證也。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以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故,所以得速三證也。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當復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以修禪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如是等名為自力。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局字,古玉反 分也。」已上

   然覈等者,解釋之意如第一鈔。所引願文,初第十八,次第十一,後二十二。第十八願證往生事,是則往相廻向之意。第十一願,證生彼土於彼起行此二自利。二十二願,證生彼土立利他行,是則還相廻向之義。如是自利利他成就,皆是如來本願力也。

元照律師(觀經疏卷上)云:「或於此方破惑證真,則運自力故,談大小諸經。或往他方聞法悟道,須憑他力故,說往生淨土。彼此雖異,莫非方便令悟自心。」已上

   次元照釋,《觀經義疏》先列義門示總意中,初明教興又有其二:一總明一代教興,二別叙今經教興。今文其初。所引之文次下釋(觀經義疏卷上)云:「洞達諸法然後發大乘意,修菩提道上求下化,究竟成佛,以智慧故不住生死,以慈悲故不住涅槃,歷微塵刹,示生唱滅,説法度生。衆生無盡行願身土亦無有盡。」已上

言一乘海者,一乘者大乘,大乘者佛乘。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究竟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則究竟一乘。無異如來,無異法身、如來即法身。究竟一乘者,即是無邊不斷。大乘無有二乘、三乘,二乘、三乘者入於一乘。一乘者即第一義乘,唯是誓願一佛乘也。

   次私御釋,是顯己心中領解深義,特應信受。

《涅槃經》(北本卷一三、南本卷一二)言:「善男子,實諦者名曰大乘,非大乘者不名實諦。善男子,實諦者是佛所說,非魔所說。若是魔說非佛說,不名實諦。善男子,實諦者,一道清淨,無有二也。」已上

(北本卷二五、南本卷二三)言:「云何菩薩信順一實,菩薩了知一切眾生皆歸一道。一道者謂大乘也。諸佛菩薩,為眾生故,分之為三。是故菩薩信順不逆。」已上

(北本卷二七、南本卷二五)言:「善男子,畢竟有二種。一者莊嚴畢竟,二者究竟畢竟。一者世間畢竟,二者出世畢竟。莊嚴畢竟者,六波羅蜜。究竟畢竟者,一切眾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悉有一乘,以無明覆故,不能得見。」已上

(北本卷二七、南本卷二五)言:「云何為一,一切眾生悉一乘故。云何非一,說三乘故。云何非一、非非一,無數法故。」已上

   次《涅槃經》文,所引有四。

    問:此等經文不説彌陀如來功德,何引之耶?

    答:一往誠然,但有深意。一代教文隱顯雖殊,併説彌陀濟凡利生。得此意時,諸文無違。以之言之,或云一道,或云一實,或云一乘。潛顯念佛一乘之理,粗明淨土一實之義,遙説清閑一道之利。彌陀妙果號曰無上涅槃,念佛即是涅槃門,涅槃誠説豈以不存彌陀利生。《二教論》(卷上)云:「諸經論中往往有斯義,雖然文隨執見隱,義逐機根現。」已上 雖無念佛醍醐之文,《選擇集》(卷下)云:「若非念佛三昧醍醐之藥者,五逆深重病甚為難治。」已上 況於念佛正有一乘一道等釋,以此等説和會有由,引證智解仰可信受。

《華嚴經》(晉譯卷五、唐譯卷十三)言:「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已上

   次《華嚴》文,《六十華嚴》難明品文。

    問:此文上引,何重引耶?

    答:上引《論註》,彼註引故,依載註文不除此文,今故引之,具出前後,故非繁重。所引下(晉譯華嚴經卷五)云:「隨衆生本行求無上菩提,佛刹及衆會説法悉不同。」已上

爾者,斯等覺悟,皆以安養淨剎之大利,佛願難思之至德也。

   次私御釋,「爾者」等者,結上文等標彌陀德,領解意也。

言海者,從久遠已來,轉凡聖所修雜修雜善川水,轉逆謗闡提恒沙無明海水,成本願大悲智慧真實恒沙萬德大寶海水,喻之如海也。良知,如經說言煩惱冰解成功德水。已上

願海者不宿二乘雜善中下屍骸,何況宿人天虛假邪偽善業雜毒雜心屍骸乎。

   「不宿二乘雜善」等者,借《論註》言粗述佛智純淨功德。《論註》文言,見下所引。

故《大本》(大經卷下)言:「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惻,唯佛獨明了。」已上

   次《大經》文三十偈説,釋迦讚嘆有三文段,其中第二佛智難思又有二文,是初二衆不測文也。

    「聲聞」等者,是則法説。

    「譬如」以下説喩辨之。

    「二乘」等者:

    問:上文説云「菩薩莫窮」,今云「二乘」。如此文者除菩薩歟,何相違耶?

    答:此有二義。一義云,指上聲聞、菩薩二衆謂之二乘,辟支佛者屬聲聞衆,三乘之衆皆不測故。一義云,上舉菩薩不舉緣覺,今出支佛不舉菩薩,影略互顯,所顯三乘不測之義趣也。淨影《疏》(大經義疏卷下)云:「初有七句之文,明諸聲聞、菩薩不測。」已上 是順初義,上言「聲聞、菩薩二衆」下結「二乘」,文言道理相叶者乎。

《淨土論》(論註卷下)曰:「何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者,蓋是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也。今當略示虛作之相不能住持,用顯彼不虛作住持之義。乃至 所言不虛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府畢竟不差,故曰成就。」

   次《淨土論》文。

    問:此文引上,何重出耶?

    答:如已前述,此書只是要文集也,不痛繁重,依要引之,其旨載上。其上上文偏載《論》文,今加《註》言,非無差別。

(論註卷上)曰:「海者,言,佛一切種智深廣無涯,不宿二乘雜善中下屍骸,喻之如海。是故言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不動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傾動也。」已上

   「又曰」等者,莊嚴衆功德成就文也。

    「不宿」等者,如來清淨智海之中,不雜二乘雜善之意也。

    言「中下」者,三乘之中,緣覺為中,聲聞為下。

    言「死骸」者,本文用尸,今為骸字,有異本歟。《智度論》明海有八種不思議中,不宿死尸其一德也。是故喩之。

光明師(玄義分)云:「我依菩薩藏,頓教一乘海。」

   光明師者,京師大師就寺立名。一文之中,初《觀經義玄義分》初勸衆偈文。

    「菩薩藏」者,二藏教意,對聲聞藏。

    言「頓教」者,是對漸教。

    「一乘海」者,是對三乘。是就《觀經》且判此義。總而言之可亙三部。

(般舟讚)云:「瓔珞經中說漸教,萬劫修功證不退,觀經、彌陀經等說,即是頓教,菩提藏。」已上

   次「又云」者,《般舟讚》文。

    「瓔珞」等者,此經二卷,菩薩修入五十二位歷却修行整足明之。天台(法華玄義)云:「瓔珞偏存別門。」已上 彼經雖説頓漸二門,隨其本意如此判之。

    「證不退」者,是處不退及三不退,是約始終。

    「菩提藏」者,依四乘意指佛乘也。又有異本云菩薩藏,各無違失。

《樂邦文類》(卷四)云:「宗釋禪師云:還丹一粒變鐵成金,真理一言轉惡業成善業。」已上

   次樂邦文類釋,第四卷文。言「宗釋」者,「釋」字恐誤,此書作主宗曉詞也。

    「真理」等者:

    問:真理之言指理法歟,何嘆念佛引此文耶?

    答:今所引,依姑蘇法雲《寶珠集》意,載明命終請僧正得念佛感應篇章之後,宗曉所記十行餘中最初詞也,嘆念佛德有何疑耶。

    言「還丹」者,是藥名也。以彌陀法喩此良藥,即所引之次下釋云:「彌陀教觀,真點鐵成金之妙藥也,彼佛自塵點劫來修行,成身成國,發四十八願終能克果,威德光明不可思議。」已上 所言真理文言,無諍是指彌陀如來功德名號,則是三身、三諦、三德秘藏功德故也。

然就教念佛諸善比校對論,有難易對、頓漸對、橫豎對、超涉對、順逆對、大小對、多少對、勝劣對、親疏對、近遠對、深淺對、強弱對、重輕對、廣狹對、純雜對、徑迂對、捷遲對、通別對、不退退對、直辯因明對、名號定散對、理盡非理盡對、勸無勸對、無間間對、斷不斷對、相續不續對、無上有上對、上上下下對、思不思議對、因行果德對、自說他說對、回不回向對、護不護對、證不證對、讚不讚對、付囑不付囑對、了不了教對、機堪不堪對、選不選對、真假對、佛滅不滅對、法滅不滅對、利不利對、自力他力對、有願無願對、攝不攝對、入定聚不入對、報化對。斯義如斯。然按本願一乘海,圓融滿足極速無礙絕對不二之教也。

   次私御釋,「然就」等者,就其機教各有相對,是依經論、師釋之意,粗加料簡有此比挍,教有四十八對之文,機有一十一對之義,廣論猶亦可有多義。

亦就機對論,有信疑對、善惡對、正邪對、是非對、實虛對、真偽對、淨穢對、利鈍對、奢促對、豪賤對、明闇對。斯義如斯。然按一乘海之機,金剛信心絕對不二之機也。可知。

敬白一切往生人等:弘誓一乘海者,成就無礙無邊最勝深妙不可說不可稱不可思議至德。何以故,誓願不可思議故。悲願喻如太虛空,諸妙功德廣無邊故。猶如大車,普能運載諸凡聖故。猶如妙蓮華,不染一切世間法故。如善見藥王,能破一切煩惱病故。猶如利劒,能斷一切憍慢鎧故。如勇將幢,能伏一切諸魔軍故。猶如利鋸,能截一切無明樹故。猶如利斧,能伐一切諸苦枝故。如善知識,解一切生死縛故。猶如導師,善令知凡夫出要道故。猶如涌泉,出智慧水無窮盡故。猶如蓮華,不染一切諸罪垢故。猶如疾風,能散一切諸障霧故。猶如好蜜,圓滿一切功德味故。猶如正道,令諸群生入智城故。猶如磁石,吸本願因故。如閻浮檀金,映奪一切有為善故。猶如伏藏,能攝一切諸佛法故。猶如大地,三世十方一切如來出生故。如日輪光,破一切凡愚癡闇出生信樂故。猶如君王,勝出一切上乘人故。猶如嚴父,訓導一切諸凡聖故。猶如悲母,長生一切凡聖報土真實因故。猶如乳母,養育守護一切善惡往生人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往生故。猶如大水,能滌一切煩惱垢故。猶如大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猶如大風,普行世間無所礙故。

   悲願等者,以其譬喩顯佛誓願不思議德,此有二十八句之譬,其文可解。

能出三有繫縛城,能閉二十五有門。能得真實報土,能辨邪正道路,能竭愚癡海,能流入願海。乘一切智船,浮諸群生海,圓滿福智藏,開顯方便藏。良可奉持,特可頂戴也。

凡就誓願,有真實行信,亦有方便行信。其真實行願者,諸佛稱名願。其真實信願者,至心信樂願。斯乃選擇本願之行信也。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往生者則難思議往生也。佛土者則報佛報土也。斯乃誓願不可思議一實真如海。《大無量壽經》之宗致,他力真宗之正意也。

是以為知恩報德披宗師釋,(論註卷上)言:「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后,動靜非己,出沒必由。知恩報德,理宜先啟。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乞加神力,所以仰告。」已上

   言「披宗師釋言」等者:

    問:於淨土宗稱宗師者導和尚也,今以鸞師載宗師號,違常途義,如何?

    答:以導大師為一宗師更無異論,然而五祖悉是祖師,皆用其釋,各稱宗師有何違失?

    今釋《註》上,解彼本論「世尊我一心」句之下釋,彼天親告我教主釋尊文也。是明稟教其事不輕,偏專師承不可自由,堅可守之。

爾者,歸大聖真言,閱大祖解釋,信知佛恩深遠,作正信念佛偈曰:

   次正信偈百二十句,行數六十。是依三朝高祖解釋,粗述一宗大綱要義。

    自偈初句至「無過斯」四十四句二十二行,是《大經》意。

    「印度」以下四句二行,總標三朝祖師同顯淨土教意。

    「釋迦」以下一十二句六行之文是龍樹讚,其初四句依《楞伽經》,次之八句是依《十住毘婆沙論》。

    次十二句六行之文是天親讚,依《淨土論》。

    次十二句六行之文是鸞師讚,依《論註》意。

    次之八句四行之文是綽公讚,依《安樂集》。

    次之八句四行之文是大師讚。

    次之八句四行之文是惠心讚,依《要集》意。

    次之八句四行之文空聖人讚,依《選擇集》。

    次之四句是總結也。

    問:「正信偈」者,是何義乎?

    答:「正」者對傍對邪對雜,「信」者對疑,今是對行。就所行法舉能信名。

    歸命無量壽如來  南無不可思議光

   大經意中,「歸命」以下一行二句,先舉壽命、光明尊號為歸命體。

    法藏菩薩因位時  在世自在王佛所

    覩見諸佛淨土因  國土人天之善惡  建立無上殊勝願 

    超發希有大弘誓  五劫思惟之攝受

   「法藏」以下三行半者,是明法藏發心、見土、思惟等相。《經》(大經卷上)云:「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詣世自在王如來所。乃至 於是世自在王佛,則為廣説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麁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時彼比丘,聞佛所説嚴淨國土,皆悉覩見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静志無所著,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已上

   重誓名聲聞十方

   重誓名聲一句者,三誓偈中第三行意,即云「我至成佛道」等一行即是,第十七願成就意也。

    普放無量無邊光  無礙無對光炎王  清淨歡喜智慧光 

    不斷難思無稱光  超日月光照塵剎  一切群生蒙光照

   普放以下三行六句,具舉十二光佛之名嘆其利益,一一勝德。第五卷中被引興釋,宜見彼釋。

    言「塵刹」者,《經》(大經卷上)云:「乃照東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已上 既照十方,微塵刹土何有遺餘。是以今讚云「照塵刹」。

   本願名號正定業  至心信樂願為因  成等覺證大涅槃

    必至滅度願成就

   本願名號之一句者,十七願意。

    「至心信樂」之一句者,十八願意。

    如來所以興出世  唯說彌陀本願海  五濁惡時群生海 

    應信如來如實言

   如來以下二行四句,是示如來出世本懷,勸應信受如來實語。其本懷義,於第一卷引《經》(大經卷上)「如來以無蓋大悲」之文下,大概解之。

    能發一念喜愛心  不斷煩惱得涅槃

   能發以下二行四句,是明煩惱罪障凡夫,唯以一念真實信心,得其證益。「能發」等者,明信心相。「喜」謂歡喜,「愛」謂愛樂,是則信樂。

    「不斷」等者,《論註》下云:「莊嚴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此云何不思議,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繋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已上

    問:今註釋云「得涅槃分」,今不云分,如何?

    答:分約初生,若約究竟宜略此字,或又為調七言字數,除之無失。

    凡聖逆謗齊回入  如眾水入海一味

   凡聖等者,是顯善惡諸機雖殊,齊乘佛願同生報土,無其差別。《論註》上,解莊嚴性功德成就,釋「性」字云:「又言性是必然義,不改義。如海性一味衆流入者,必為一味海水不隨彼改也。」已上

    攝取心光常照護  已能雖破無明闇  貪愛瞋憎之雲霧

    常覆真實信心天  譬如日光覆雲霧  雲霧之下明無闇

   攝取以下三行六句,是明彌陀光攝之益,貪瞋障蔽雖不見之,大悲不倦,攝護無止,得心不退必得往生。《論註》上云:「問曰:若言無礙光如來光明無量照十方國土無所障礙者,此間衆生何以不蒙光照,光有所不照,豈非有礙耶?答曰:礙屬衆生,非光礙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見,非日光不周也。」已上 元照《彌陀經義疏》云:「當知我輩處佛光中都不知覺,佛光常攝略無厭棄,猶如盲人居日輪下,又如溷蟲樂在穢處,撫膺自責,實可悲痛。」已上 三毒所覆不見佛光,義同盲人不見日光。

   獲信見敬大慶喜  即橫超截五惡趣

   獲信以下三行六句,是顯念佛真實行者信心勝利,聞法不忘見敬大慶三十偈文,當卷之初被引用之,故不出釋。聞法本意在發信心,故云獲信。

    「即横」等者,必得超絶去等文意。

    「五惡趣」者,是五道也。淨影師(大經義疏卷下)云:「今此約對彌陀淨刹,娑婆五道齊名惡趣,地獄、鬼、畜純惡所向,名為惡趣,娑婆人天雜業所向,亦名惡趣,若依此方修習斷除,先斷見惑離三途因,滅三途果,後斷修惑,離人天因,絶人天果,漸次斷除,不名横截,若得往生彌陀淨土,娑婆五道一時頓捨,故名横截。」已上 義寂師云:「若就穢土,下三為惡,人天為善,今對淨土,五皆名惡,一得往生,五道頓去,故云横截。」已上

   一切善惡凡夫人  聞信如來弘誓願  佛言廣大勝解者

    是人名芬陀利華  彌陀佛本願念佛  邪見憍慢惡眾生

    信樂受持甚以難  難中之難無過斯

   「彌陀」以下二行四句,是明信受甚難,欲令識知遇法要益。

    言「信樂」者,光《記》(俱舍論光記卷四)釋云:「信有二種:一忍許相,或名信可,名異義同。二欲樂相,或名信樂,或名信愛,名異義同。」已上 《百法論疏》(百法論解卷上)云:「云何為信,於實徳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已上 《唯識論》(成唯識論卷六)云:「忍謂勝解,此即信因,樂欲謂欲,即是信果。」已上 依此等文,信有二義:所謂忍許、愛樂是也。今「信樂」者即此二意。

   言「受持」者,義寂師云:「受者作心領納故,持者得記不忘故。」已上

    「難中」等者,《經》(大經卷下)云:「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斯難。」已上 淨影師(大經義疏卷下)云:「約對前三,明此經中修學最難,餘義餘法處處宜説,開顯淨土教人往生獨此一經,為是最難。」已上 言「前三」者,諸佛經道,菩薩勝法,聞法能行,是皆為難。對三今經第一難也。

    問:持此經人,善惡二機更無所選,何云「邪見、憍慢」等耶?

    答:念佛之機廣亙善惡置而不論,雖然專以障重根鈍為正機故,先約惡人,非除善人。

   印度西天之論家  中夏日域之高僧  顯大聖興世正意

    明如來本誓應機

   印度以下二行四句,總明三朝高僧弘教利生本心。

    「顯大」等者,是顯釋尊發遣聖意。

    「明如」等者,是示彌陀濟度佛願。

   釋迦如來楞伽山  為眾告命南天竺  龍樹大士出於世

    悉能摧破有無見  宣說大乘無上法  證歡喜地生安樂

   龍樹讚中,「釋迦」以下三行六句,是明釋尊未來記説。《楞伽經》(卷九)云:「我乘内證智,妄覺非境界,如來滅世後,誰持為我説,未來當有人,於南天國中,有大德此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説我乘大乘無上法,住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已上 此經文意,真言行人謂約秘教,真宗學者為被念佛。

    「内證智」者,彌陀五智。「妄覺」等者,聲聞、菩薩不測如來智慧海也。「我乘大乘無上法」者,念佛三昧。龍樹論中,多讚彌陀稽首禮拜,故指真門自云「我乘」,今言「大乘無上法」者,即是念佛。佛以名號説為大利,又言無上功德故也。就中既説安樂往生,是故釋尊未來記文,龍樹出世,專為弘通彌陀教也。

   顯示難行陸路苦  信樂易行水道樂

   「顯示」以下一行二句,判示難易二道得失,其文,源出《十住婆沙》,具文引在當卷初耳。

   憶念彌陀佛本願  自然即時入必定  唯能常稱如來號

    應報大悲弘誓恩

   憶念等者,即所上引「人能念是佛」等文意也。

    「唯能」以下一行二句,總結釋也。遇易行法出離在心,勸應報謝他力佛恩。

    天親菩薩造論說  歸命無礙光如來  依修多羅顯真實

    光闡橫超大誓願  廣由本願力回向  為度群生彰一心

   天親讚中,初之二句,標造論事述歸命意。

    「依修」以下二行四句,是明所依真實之義,又顯横超他力之益。《論》中雖無横超之言,三經一論所説法門法體同故,依彼《經》(大經卷下)中,或云「超絶」,或云「横截」,今云「横超」。又大師釋(玄義分)有此名目,故云「横超大誓願」也。

   「彰一心」者,指「我一心」,論主一心,行者一心,其心可同。是故釋云「為度群生」。

    歸入功德大寶海  必獲入大會眾數  得至蓮華藏世界

    即證真如法性身  遊煩惱林現神通  入生死薗示應化

   「歸入」以下三行六句,《論》五門中第二、第三、第五門意。《論註》下云:「入第二門者,以讚嘆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會衆數,是名第二門,依如來名義讚嘆,是第二功德相。入第三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門。為修寂靜止故一心願生彼國,是第三功德相。乃至 出第五門者。」(此重釋始引註文下所載論文)

   必獲入大會衆數者,第二門益。

    「得至蓮華藏世界」者,第三門益。

    「遊煩惱林現神通」者,第五門益。今除第一、第四兩門。

   問:五門之中舉此三門,有何意耶?

    答:第二門者是讚嘆門。其讚嘆者,隨順名義稱如來名是肝要故。第三門者,其益蓮華藏世界故,就為勝益今故出之。入四門中以為最要,舉此二門。第五門者,是出功德,還相廻向,利益衆生之至極故。依是等義出此三門。

   問:「蓮華藏世界」者,是何土哉?

    答:智光《疏》云:「如言盧舎那佛坐蓮華藏世界,今言蓮華藏世界者,無量壽佛所居住處,准此世界隨義為名,即是修行安心之宅。」已上 如此文者,極樂華藏是一土也。

   問:華嚴世界純菩薩居,極樂國土五乘通入,何一土哉?

    答:分為兩土且隨機見,達其深旨非各別土,隨則極樂大乘善根清淨土故實無二乘、三乘之異,依之《智論》(卷三四)判云「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今《論》説云「蓮華藏界」,名異義同,其理應知。

   「即證」等者,寂静三昧所入之土故,得真如法性證也。

   本師曇鸞梁天子  常向鸞處菩薩禮  三藏流支授淨教

    焚燒仙經歸樂邦

   鸞師釋中,初之二句,明朝崇重示其行德。迦才《淨土論》(卷下)云:「沙門曇鸞法師者,并州汶水人也,魏末高齊之初猶在。神智高遠三國知聞。洞曉衆經獨出人外。梁國天子蕭王,恒向北禮鸞菩薩。註解往生論載成兩卷。」已上

    「三藏」以下一行二句,先明今師歸法行狀。《新修往生傳》云:「初鸞好為術學,聞陶隱居得長生法千里就之,陶以仙經十卷授鸞,鸞躍然自得,以為神仙之術其必然也。後還洛下遇菩提留支,意頗得之。問支曰,佛道有得長生乎,具能却老為不死乎?支笑而對曰,長生不死吾佛道也,旋以觀無量壽經授之曰,汝可誦此,則三界無復生,六道無所往,乃至 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乃至 鸞承其語驟起深信,遂焚所學仙經,而專觀經。」已上

   天親菩薩論註解  報土因果顯誓願  往還回向由他力

    正定之因唯信心  惑染凡夫信心發  證知生死即涅槃

    必至無量光明土  諸有眾生皆普化

   天親以下四行八句,依《論註》意粗述其意。

    「論註解」者,見上所引迦才師釋。

    「惑染」等者:

    問:生死即是涅槃證者約深悟機,惑染凡夫縱發信心,爭得其證,隨而今教不明無相離念之義,煩惱、菩提不二之悟,何以關之?

    答:非云凡夫直證此理,而今名號萬德所歸。佛果功德,能信信心又起他力,更非凡夫自力心行,是故發信稱其名號,雖為不斷煩惱惡機,依法功能備此理也。

    「必至」等者,生彼土已,廣利衆生得自在也。

   道綽決聖道難證  唯明淨土可通入  萬善自力貶勤修

    圓滿德號勸專稱  三不三信誨慇懃  像末法滅同悲引

    一生造惡值弘誓  至安養界證妙果

   次綽公讚,依《安樂集》演其義趣。

    「道綽」等者,彼集上卷第三大門有五番中,第五文段引《月藏經》證聖道門末法修行得道難成,結云「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已上 彼經之説,此釋具文,在第六本。

   萬善等者,同釋之中,或云「一切衆生都不自量」,或云「然持得者甚希」,是貶自力修行義也。

    「圓滿」等者,同釋之中,或云「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或云「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是勸專稱念佛義也。

   三不等者,彼集大門第二之章有三番中第三,廣施問答釋去疑情下釋。其文大略與《論註》同,而彼註釋在第三本,可待其解。

    「一生」等者,上云「唯有淨土」等之同章云:「縱令一生造惡,但能繋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已上 此文意也。

   善導獨明佛正意  矜哀定散與逆惡  光明名號顯因緣

    開入本願大智海  行者正受金剛心  慶喜一念相應後

    與韋提等獲三忍  即證法性之常樂

   大師讚,「善導」等者,《選擇集》意,諸師雖多獨依今師,蓋請佛證楷定古今,明顯別意弘願正旨故也。依之或云彌陀化身,或勘經文直云教主釋尊再誕。更不可准餘師者也。

    「矜哀」等者,明所被機普兼善惡。

    言「定散」者,只是簡機非其受法,故對造逆、造惡衆生,舉定與散以為善機。

    「光明」等者,上所引之《禮讚》前序釋之意也。

   行者等者,非指菩薩等覺後心,只明一心念佛行者一念慶喜金剛信心。

    「與韋提」者,〈序分義〉意,彼釋被載第三卷末,仍可讓下。

    言「三忍」者,喜、悟、信也。

    「即證」等者,《往生禮讚》前序釋云「捨此穢身即證」等意。

    源信廣開一代教  偏歸安養勸一切  專雜執心判淺深

    報化二土正辨立  極重惡人唯稱佛  我亦在彼攝取中

    煩惱障眼雖不見  大悲無倦常照我

   楞嚴讚中,初二句者,標諸教中選歸安養偏勸西方,「專雜」以下三行六句,別依《要集》辨其義趣。

   「專雜」等者,彼《集》下未引《群疑論》問答之中,明雜修人執心不牢生懈慢國,專行之人執心牢固生極樂國。是判專雜二修得失,又所辨立報化二土得失文也。

   極重等者,同《集》下本,大門第八念佛證據門中出十文内,四依《觀經》所出釋之「極重惡人無他」以下,四言四句要文意也。

    「我亦」等者,同《集》上末,大門第四正修念佛章段之中有五門内,中末第四明觀察門,於中有三:一別相觀,二總相觀,三雜略觀。其雜略觀引彼《觀經》「一一光明遍照」等文,其下所釋「我亦在彼攝取」以下四言六句二十四字之文意也。

   本師源空明佛教  憐愍善惡凡夫人  真宗教證興片州

    選擇本願弘惡世  還來生死輪轉家  決以疑情為所止

    速入寂靜無為樂  必以信心為能入

   次黒谷讚,初之二句,總稱智解、悲心二德。次之二句,別嘆片州弘通巨益。

    「還來」以下二行四句,就《選擇集》舉釋義要,所謂「當知生死」以下二十言意。

   弘經大士宗師等  拯濟無邊極濁惡  道俗時眾共同心 

    唯可信斯高僧說

   弘經以下二行四句,總結諸祖拯濟之德,勸可依信彼等説耳。

   六十行已畢  一百二十句

顯淨土真實行文類 二

教行信證六要鈔會本  行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見 真 的頭像
    見 真

    見真度彼岸

    見 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